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绿色银行”里喜摘“金疙瘩”
通河县大榛子迎来丰收季节
文章字数:978

  大榛子成了通河“金名片”。 
  王洪军 杨依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
  金秋时节,通河县大榛子迎来丰收季节,乡亲们忙着采摘榛果,大榛子出山林就进加工厂,加工成统一包装的炒货销往全国。
  生态产业化
  开启绿色富民路
  指着身旁一棵榛子树,康源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民说:“这片林子有13年树龄了,进入丰果期后,每棵树至少年挂果七八斤,收益150元不成问题。按每亩83棵树算,亩收益轻松过万元。”
  通河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森林覆盖率74.6%,“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湿地和草原”的特有资源禀赋,为发展大榛子种植,形成绿色产业基地。
  自从2009年通河康源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栽下全县第一片榛树林,乡亲们就走在了致富路上。如今,通河县已成为“全国大榛子第一县”。据有关部门统计,通河全境森林面积4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1%。
  除了榛果收益,榛子树下养殖溜达鸡、林下猪,林间套种药材也受到农户青睐。通过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产业化发展,通河县特色农、林、牧产业借助大榛子相关产业进一步“盘活”,形成了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产业生态化
  多重收益鼓腰包
  郑民告诉记者,种植大榛子从每年3月冰雪还没化尽就开始忙碌,育苗、剪枝、管理、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形成了专业人才队伍,合作社的社员们都是“行家”。随着大榛子种植面积在全县及周边县(市)铺开,木兰、依兰、尚志等地,最远到大庆,每年都需要行家指导,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被请去当技术顾问,赚到了“技术钱”。
  通河培育的本地苗抗寒、抗病能力强,优良品质愈发凸显。“5元钱一棵苗,一棵成树下每年能薅出十几棵苗,这收益比卖果不低多少。”郑民说,产业兴旺带动了多重收益,激发了乡亲们的热情。
  大榛子的推广种植,增加了荒山的造林绿化面积,凡是种了榛林的山坡,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绿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保护了“绿水青山”。
  打造品牌
  拓宽产业路
  在富林镇三宝村村委会旁边,一座大榛子加工厂刚刚建成即将投用。“通河大榛子品质好,加工好才能卖得更好。手工炒炉产能跟不上了,还得上现代化生产线。”郑民说,这个加工厂投资200多万元,上了一条先进的大榛子加工生产线。
  产业升级促进通河大榛子高品质、高标准发展,带给农户更多附加值。望着广场上晾晒着满地黄澄澄的大榛子,郑民说:“通河大榛子是一张闪亮的‘金名片’,是乡亲们致富的‘绿色银行’,今后随着产业兴旺,会闯出更大的名气。”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