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村口设立服务站 保护黑土不离田
巴彦县丰裕村连续六年实施黑土保护换来土沃粮丰
文章字数:1362

  农机离田前都会清理干净轮胎上的黑土。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春分将至,春耕开始,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热闹起来了。作为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这里的春耕场景与别处不同:设在入村口的“清泥离田”服务站,专门负责为各家的“铁牛铁马”洗轮,从田里回来的拖拉机,得在这里处理,不能带走地里的黑土……这是丰裕村黑土保护的规矩,被写进了“村规民约”。六年的黑土保护实践,乡亲们养成了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良好习惯,并换来了土沃粮丰。
  2018年,巴彦县被列为全省黑土保护试点县,红光乡丰裕村被定名为“黑土保护第一村”,一同开展黑土保护的还有全县8个乡镇的20万亩耕地。经过六年的黑土地保护,这里的土地有机质含量大幅提升,粮食亩产逐年提升,玉米亩产量每年提升100斤,已达到1850斤。
  粮食“五连增”的产业密码
  于云波每天都要往“清泥离田”服务站跑几趟,看到闪亮的犁铧、干净的车轮,他的心里无比踏实。作为丰裕村党总支书记,这项制度是他带着大伙共同建立起来的,开始的时候,每天还得用人看着,现在已经形成了自觉。洗完了车,乡亲们还会在服务站洗净靴鞋上的泥,在黑土保护中受益的农户,越来越认识到黑土的珍贵。
  “黑土地保护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粮食产量‘五连增’,去年,村里的5000亩大豆喜获丰收,亩产量突破500斤。玉米更不用说,亩产达到了1850斤。”于云波兴奋地说。
  粮食产量提升,直接带动了农民收益,“种地+养地”相结合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巴彦县各个乡镇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因地制宜形成了保护黑土的多种措施。
  “原汤化原食”养肥黑土地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这是黑土地上乡民们口口相传的骄傲,更是巴彦县实施黑土保护措施的真实写照。提起六年来的黑土保护,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倪凤君深有感触:“耕层厚度提升了13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5.6%,耕地质量提高了一个等级……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显示黑土地日渐肥沃,这都得益于‘原汤化原食’——秸秆全量还田和有机肥的广泛利用。”
  巴彦县的20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包含旱田16万亩、水田4万亩,由1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实施大机械化秸秆翻埋还田、碎混还田、水稻秸秆搅浆还田和堆沤有机肥抛洒还田。
  深翻一尺,秸秆翻埋在土层下,持续腐解释放养分,有效促进了农业“三减”。深翻打破了犁底层,疏松了深层土壤,创建肥沃耕种层,形成了“土壤水库”,有效提升了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
  掬起一捧黑土,不用使劲,松散的土壤细面从指缝间倾泻而下。丰裕村村委会会计庞伟说:“你看看这黑土,多好!这一捧土就是一捧粮。”
  优质粮瞄准更高“附加值”
  凭借着肥沃的黑土地,近年来,丰裕村与东北农业大学签下了共建协议,拿下豆种“东农 252”繁育基地的订单,以“学校+乡村+合作社”的形式,推行统一种植标准、统一销售的运行机制,使农民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踏上种“金豆”致富路。在省农科院提供的黑土保护技术支持下,丰裕村推行“米豆轮作”,粮食品质逐步提升,大豆蛋白含量明显提升,每年的卖粮价都要高出市场价2至3 角钱。
  于云波表示,随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巴彦大豆”“巴彦玉米”的名头越来越响,在深加工领域产生了明显的原料优势和品牌效应。目前村集体正在筹划上一条豆浆、豆皮、豆干、面条生产线,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附加值,给乡亲们带来了更多收益和实惠。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