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科技赋能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五常市建成146万亩高标准农田
文章字数:1522

  五常市高标准农田局部。(资料片)  
  张杰 本报记者 康福柱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有“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称号的五常市,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切实提升耕地产出水平,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146万亩高标准农田,超过五常市全部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科技赋能,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多的“五常粮”。
  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黑土地产出水平
  春寒料峭,田里雪还未消融,五常市兴隆乡新立村的稻田地马达轰鸣,一台台机械正在作业,拉开了备春耕生产大幕,正在改造高标准农田,要在春耕前完成全部建设。
  近年来,五常市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146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抗灾能力更强,为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常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守新介绍,2022年,五常市粮食产量增加7000万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密切相关。
  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卫国乡卫国村互助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学说,合作社种植2400多亩水稻,在2021年全部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实行“暗排暗灌”,应用智能化控制,自动调节给排水、田间管理、“浅湿干”运作。插秧和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人力成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藏粮于技,数字管家看护数百万亩良田
  五常市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粮食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
  在五常稻米龙头企业——“乔府大院”的一块有机稻田里,立着多块大型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气温、湿度等数据,管理人员可根据电子显示屏提供的数据对稻田进行精细化管理。
  “农业物联网中心”是五常市花重金请来的“智能管家”,一面“荧屏墙”上设置了多个板块,各种数据实时显示,想了解哪个乡镇、哪个村的哪片田地,轻点屏幕便能看到。该中心于2015年建成投用,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支撑,以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五常农业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高效农业加速转型。今年,五常市政府投入1000余万元对“农业物联网中心”进行升级改造,预计春耕生产前正式投用,为五常农业数字化发展再添新动力。
  “农业物联网中心”通过“三确一检一码”(即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质量检测、博码防伪)实现五常大米从种子到生产、加工、销售全程保质、保真、可追溯。在辖区388个重点区域、加工企业布设摄像头和传感器,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进行病虫害防治、农时技术发布,指导农业生产。平台还能全程监管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提供“叫车服务”,实现大型农机合作社和规模连片农户的无缝对接等。
  大农机、大科技,助力稻乡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五常市杜家镇王家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检修好的农机具一字排开;工人们在为旋耕机更换零部件,积极备春耕。仅该合作社就有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等200多台(套)农机具。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业精准、效率提升,大大节省了人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近年来,五常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五优稻4号提纯复壮,与科研机构联手培育优质稻种,为五常大米品牌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五常市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推进科技种田,良技良法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秸乐”农业公司用秸秆生产的纸地膜应用在稻田里,不但能提升地温,促进秧苗快速扎根、生长,还能抑制稻田中的杂草生长;纸地膜降解还田,节省了投入,保护了黑土地,提升了水稻品质。
  今年,五常市农业农村局还将尝试大垄双行播种玉米和大豆、玉米间作等新技术。
  2023年,五常市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赋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贡献五常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