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版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教师刘可嘉家庭:
三代从教育桃李 薪火相传写芬芳
文章字数:1651

  本报记者 张巍
  几代人在三尺讲台上的接力,让刘可嘉从小就有个教师梦。如今她是哈一中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正肩负着几辈人用时光书写的师者本色,传承着教育世家的情怀和风范。
  三代10人从教,传承教育情怀
  到刘可嘉这代,刘家已有三代10人从事教育工作了。祖父刘润涛,曾在双城县杏山乡万隆小学任教;大伯刘贯世曾在双城县杏山镇永富小学任教;父亲刘贯军曾在双城县杏山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后任中心校校长;母亲王淑侠曾在双城县杏山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受家庭影响,刘可嘉和弟弟刘可为也选择了教师职业。弟弟现任教于双城区杏山中学;刘可嘉的丈夫姜亦凯,现任教于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大伯家哥哥刘可祥,现任双城区杏山中心校副校长;姑姑家哥哥和两个姐姐也都从事着教师的职业。
  2005年,刘可嘉大学毕业后如愿当上教师,现任哈一中2021级理科优班班主任,同时承担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共三个班级的教学工作。18年来,她努力追求着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已担任了9年班主任工作的她,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也获得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她多次被市教育局记功,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四有”好老师、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哈一中“四有”好教师标兵、哈一中骨干教师、哈一中优秀班主任等。她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教育局先进团支部、校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多次在公开课、论文中获奖,多次参与科研课题。
  恪尽职守的守护 默默无闻的奉献
  教师是一个重复性极大的职业,但刘可嘉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用真心、真爱、真诚去关爱、温暖、感动每一位学生。
  刘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注重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她说:“一个鼓励的微笑,一记肩背上善意的轻拍,一次真诚的平等的交谈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班里有个男孩,学习基础不好,行为习惯差。经过观察,她发现这个孩子很聪明,也有想学习的念头,就决定“用学习带动其他”。一次次交谈后,刘老师让这个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并理解了“让大家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刘老师一边与家长沟通配合,一边让班里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与他结成对子。两个月后的考试,这名后进学生考了班级18名,身上的坏习惯也没了,学习劲头儿更足了。到了高三后进生成了班里的优等生,还成为很多同学的榜样。刘可嘉说:“对特殊的孩子多一点真挚的偏爱,多一点情感的交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智慧,就能让他站起来,大步向前走。”
  2021年高考前,班里有名女生成绩下滑严重,刘老师就利用晚自习把她叫到操场上散步,对她说:“学习不是生命里的唯一,要给自己足够的心灵放空的时间。就像我们今天的散步,根本不会对你的学习产生影响。你要相信自己,不能因为某次考试失利而否定自己。”这次谈话让女生如释重负,最终高分考入中山大学。学生们说,刘老师深情的陪伴给了他们接续前行的力量,在他们彷徨困惑的时候,刘老师总能伸出援手把他们拉出绝望的低谷。
  投身教学改革 勇于探索实践
  工作中,刘可嘉一直以“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面对新课程,她加强研究和合作,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思路和系统,适应了新形式的教学,对培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人才做出自己有力的诠释。
  教学的每一节课,她都会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耐心辅导。课堂上,她会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培养学生形象和抽象、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题目,作业做到有层次、有梯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并认真做好学生的查缺补漏工作。同时她还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刘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思想修养,撰写科研论文10多篇,在各级期刊上发表,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她对年轻教师更是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刘老师正在尽最大的力量托起一个个希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