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加快推进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
广州南方学院副研究员 王政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 洪伟达
文章字数:366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国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当前数字科技赋能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治理理念与方式转变,深入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符合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要。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治理之间的逻辑,探索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深厚文化支撑。
  推进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是“两个结合”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
  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把我国由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两个结合”强调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互促共进:“第一个结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命的坚持,意味着中国文化发展应走出自己的道路;“第二个结合”是对文化传承建设的全新指向,要求中国文化走出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又一扇文明之窗。我国在文化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已走出了“中国化的路径”,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体现了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彰显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的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应有之义。推进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就是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从“两个结合”出发,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在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精神引导和价值塑造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乡村振兴,引领文明风尚,赋能文化产业兴旺。“两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进文明对话中,推进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借由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大数据,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
  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重在以数字形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数字化文化生产供给,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精神价值进行拓展、重构和超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贯彻落实“两个结合”,旨在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以文化数字化为核心要义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为国家全面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秩序变革、体系重塑和动力转化趋势。文化数字化旨在更快更好地推进巨大规模人口文化现代化、丰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维护文化安全。
  借助文化云平台加速文化治理主体数字化转型和互联互通。在公共文化领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秉承文化强国发展理念,依托文化服务平台,优化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服务普惠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促进新闻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消费体验共融互通,助推文旅、文体、文教深度融合和新媒体新业态发展,便于各类文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经济建设。
  以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保障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一是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推动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加速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三是延展文化数据供应链,推动不同层级、平台、主体间文化数据分享,促进文化数据评估和交易的专业化、公开化、市场化,加强文化数据解构、重构和呈现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四是依照国家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在文化治理各环节切实加强文化数据安全保护。
  应用智慧技术推动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守正创新。大模型、边缘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智慧技术催生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娱乐、数字文化会展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应共享智慧城市发展带来的数字技术红利,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搭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发展、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选择与创新等方面发挥治理优势,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并发挥资源与技术特长,增强文化治理体系架构的联通性、参与性、平等性、共享性、协同性。为应对当前文化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传承创新、安全保障、风险防范等新挑战,文化治理方式需进行数字化创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探索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发展之路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进行整体性战略布局与治理目标具化细化。一是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二是关注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联,巩固文化主体性,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三是构建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推动以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中国式文化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治理主体,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历史伟业。一是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力量保障。二是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间的合作方式和逻辑,深入推进既反映普遍共性又体现中国个性的文化治理现代化。三是科学定位文化治理多元主体角色,规范健全文化治理市场秩序,释放和激发各方主体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和活力。
  围绕文化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构建适应数字时代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中国式文化治理体系。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按照统一标准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二是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增强文化认同。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提供文化大数据的标识解析、搜索查询、匹配交易、结算支付等服务,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
  发挥“技术+数据”双轮驱动作用,加强文化数字化全链条监管。一是提升文化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的支撑水平,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二是科学把握文化元宇宙、AIGC、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富有研究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应用案例。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