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教授 赵卓莉
文章字数:3753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下午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运用科学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难以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而贯穿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全过程的就是科学的方法,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的结论。这个科学的方法就是创造性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科学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为什么好,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形成了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并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的重要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核心与关键。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当代中国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就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为什么理论创新要坚持这个方法,首先就是这“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依据和基础,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而提出的。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针对过去把英雄人物和上帝看作是历史发展动力的错误观点,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把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的立场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并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因此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这样一个立场。
  “六个必须坚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坚持自信自立、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胸怀天下,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我们认识问题就要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存在大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是这种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坚持矛盾分析的观点、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等等的具体化、实践化,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思想,“六个必须坚持”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其次,“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创立了符合实践特征与时代要求的理论,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六个必须坚持”方法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的方法。
  “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诞生记中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实践证明,‘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理论一方面要去指导实践,回答和解决实践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这个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在与实践的结合和碰撞中,才能获得生命力。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结论是在中国革命的曲折实践中形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曾经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脱离中国实际的倾向,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早在1930年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1938年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回答和解决了不同时期党面临的重大的实践问题,正确地指导了中国的实践,也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六个必须坚持”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研判,在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系统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的时代课题。
  实现理论创新还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毕竟形成于欧洲,具有异域文化的色彩,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共同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契合点,才能发挥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毛泽东曾经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且对传统文化加以实事求是地改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邓小平继承了古代“小康”思想的精华并予以新的内涵,将其界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将“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胡锦涛赋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时代内涵,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概括为推进我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了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包括价值目标、道德功能、哲学观念、世界意义等方面内容,在价值目标和导向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道德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同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马克主义理论强调和注重实践性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等等都具有相互贯通之处。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自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政治主张当中,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实践性,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相融通,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得到践行和传播。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