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三足鼎立 各有千秋
——漫说荷花·芙蓉·莲花
文章字数:3176

□衣殿臣

  我国是个花卉大国,一年四季,百花竞放。斗艳争奇,各展辉煌。春天,牡丹呈艳,柳翠兰芳;夏日,菡萏摇盖,榴红栀香;秋临,丛菊争发,岩桂金黄;冬至,寒梅傲雪,水仙灵光。1985年,经15万读者推荐和120位专家的投票,我国评出十大名花,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山茶、荷花、桂花、水仙。当消息公布后,我很激动,用一周时间写了组诗《十大名花赞》,均为七言律诗。说心里话,在十大名花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荷花(学名:Nelumbo sp.英文名称:Lotus flower)。因为它生于水中,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不蔓不枝,淡泊宁静,独抱幽真,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可谓集梅之清、兰之雅、竹之傲、菊之淡于一身。故荷花素有“翠盖佳人”“花中君子”之美誉。
  荷花最不同于众卉之处,就是它共有十个称呼,即荷花、莲花、芙蓉、芙蕖、菡萏、藕花、水华、水旦、水芸、水之丹。荷花乃多年生于水中草木之花卉,每到炎夏高温季节,花叶满池,红绿相映,荷风徐来,水阁香生,赏心悦目,气爽神清。秋冬叶枯,色转灰濛,雨打残荷,别具一番风情。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之传世名句。
  荷花虽然有十种名称,但绝非等量齐观,尽皆重要。据我的观察和研究,前三者荷花、莲花、芙蓉名头最为响亮,屡见报章书籍。它们不仅各有大量的观赏者,又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那些赞美歌颂的诗词文赋,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这里,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对前三者及其诗词文赋做些分析介绍,以就正方家和读者。
  先说“荷花”。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三千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提到了荷花。如《国风·陈风·泽陂》中便有句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这里的“蒲”,指蒲草;“荷”,指荷花。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也在长诗《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西晋著名诗人张华,他的《咏荷》诗,已初具唐代五律风格:“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流雾,珠水逐条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王池。不愁世尝绝,但畏盛明移。”这首诗最为可贵之处,是张华首开专门咏荷之先例,状物抒怀皆有规范。尤其是结尾两句,写出了许多热爱荷花之人的共同心理。
  唐宋两朝,不少诗人也都写过咏荷诗,多有名作传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折荷有赠》便是一首力作:“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习俗便有春天折柳或折梅赠人送远行之举,而李白则在夏日折荷赠人,又不知受赠之人在哪里,只能望“荷”兴叹,其悲苦之情溢于言表。从字里行间推测,李白所赠之人,十有八九是“秋水伊人”,因为只有这样的淑女,才能和红艳艳的荷花相匹配。无独有偶,晚唐李商隐的荷花诗也有一个“赠”字,但不是赠人而是赠花,其题为《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这首诗以“荷花”为由头,极力描绘铺陈花和叶的关系,通过鲜明的对比,阐释花与叶迥然不同的命运:花入金盆,倍受珍惜;叶落埃尘,无人问津。虽然如此,花与叶依然互相照应,不离不弃,这该是何等彼此关注的精神!中间两句是重点,告诉人们:这花和叶,卷舒开合,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一派浪漫天真!此诗似有弦外之音。
  宋代诗人也写了不少咏荷诗,如北宋苏轼《与王郎昆仲及子迈绕城观荷》、秦观的《荷花》都写得很不错,只是篇幅太长,无法征引,只能割爱。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咏荷花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已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开篇两句即行议论,是虚写,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试想,当读者看到“风光不与四时同”七字,有谁不想看下去,以便弄清其不同在哪里?后两句点出荷叶“接天”,荷花“映日”,红绿相映,彼此衬托,场面之大,景色之美,无与伦比!以此诗送友含有祝其前程似锦之意。
  荷花的地位很高,非他卉可比。此花是印度、越南、马拉维的国花,也是中国广东肇庆市,山东济南市、济宁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河南许昌市,江西九江市,四川遂宁市等八个城市的市花。哈尔滨的荷花,是1987年引进的。1988年我们几位诗友去太阳岛观光,刚走到水阁云天,吕尚一眼便看到太阳湖盛开的荷花,惊讶地说:“天哪,西湖的荷花怎么来哈尔滨盛开?!”说完又很快吟出一首绝句《观太阳岛荷花》:“自古关东未敢栽,不期今日小池开。是谁习就瞒天术,偷得西湖一景来”。这结尾两句极具风趣,堪称佳句,我至今尚能背诵。
  再说“芙蓉”,这种花分木芙蓉和水芙蓉两类,木芙蓉生长于陆地,比较常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写的《芙蓉女儿诔》便是指木芙蓉。水芙蓉即是荷花,战国时期方有人提到这个名字。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清人洪兴祖《草木》对芙蓉补注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咏芙蓉的诗词文赋,也有很多。
  三国时代才高八斗的曹植曾写过一篇《芙蓉赋》,很是精彩。开头两句便是:“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评价之高,无花能比。西晋诗人潘岳也在其《闲居赋》中说:“游莫美于春台,花莫胜于芙蓉。”把“春台”和“芙蓉”放在一起比较,说明闲时既有春台可游,又有芙蓉可赏。在历代咏芙蓉诗中,北朝辛德源那篇《芙蓉花》比较出色:“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艳红。丽质徒相比,鲜彩两难同。光临照波日,香随出岸风。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这首诗通过对比,强调芙蓉花要比洛神和文君两位美女艳丽多了,光为照影,风为送香,无与伦比。结尾两句似有寄托。
  隋朝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则借物寄怀,以写男女之情:“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明朝沈野乃借《采莲曲》盛赞芙蓉花,特别风趣:“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一对恋人,为证明人面美还是芙蓉美,特意来到江上采芙蓉,以便实地对照,这想法做法该是多么浪漫啊!据资料记载,清代陈元龙编的《历代赋汇》就收有七篇《芙蓉赋》。
  后说“莲花”,亦是荷花别名,其称呼出现稍晚于荷花。南北朝之前逐渐兴盛起来。它叶大而圆,翠绿如盖,夏日绽放,主要有红白二色。均生在浅水中,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地下茎叫藕,种子叫莲子。藕节、莲子、荷叶可供药用,所以有人说“莲花一身都是宝”。
  莲花诗大量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仅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便写了《采莲曲二首》,其一云:“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首诗写得生动形象,韵律和谐,对仗工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若是没有亲身体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在《采莲曲》诗中当为精品,无人能及。
  唐宋明清各朝诗人,几乎无人不写莲花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写了20多首莲花诗,还曾自己种白莲。唐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写得尤为别开生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里一个“裁”字和一个“乱”字,匠心独运地创造出“人如莲花,莲花似人”的美妙境界,令人叹为观止。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白莲》,托物言情,神韵十足:“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此诗被小说家蒲松龄引入《聊斋志异·连琐》中,化用后两句很成功。据资料记载,《历代赋汇》收了十四篇莲花赋,有的还尊称为“瑞莲”。
  临近收尾,我还要提到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它虽然只是一篇小散文,却写得极为出色。作者对莲的评价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有力度。其观点也颇为公允,还有经典式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此以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遂成对莲花的定评,也常常被引来论人,真是奇哉妙也!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