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诗意芒种
文章字数:2550

  □田孟龙   

  岁月不居,兀自奔腾。在节气芒种的时光渡口,从诗的国度、词的故乡踏上岁时之舟,重回古人放歌吟咏的诗词现场。看,季节里的芒种,收获光阴,躬耕希望。品,诗词里的芒种,典雅生动,千古风流。开启一程古老民族诗意风俗之旅,依然可以惊喜地激荡起超越平凡的日常,钦敬自然,向美而生的想象。
  芒种,标志着仲夏时节的登场,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在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2023年的芒种在6月6日。
  “芒种”语出《周礼·地官司徒·草人》,所谓:“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为有芒的麦子准备收获,有芒的稻子可以播种了。
  “芒种”的到来,昭示着又一轮农忙。此时,北方旱作农业地区开始麦收,南方地区插秧种稻,农谚有“芒种芒种,连收带种”之说。芒种是收获,也是耕耘;是结束,也是新生,在二十四节气中独树一帜。一收一种间,我们感叹奔流岁月的恒久不息,也在感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中,感受到人世的宽厚与绵长。
  芒种是个繁忙的节气,也是多彩多姿的节日。岁时芒种,万物茂盛,蔚蓝天空下,原野坦荡,麦浪翻滚,一片风起潮涌的金黄,一派惬意闲适之美。北宋苏轼沉醉其中看“风和麦浪轻”,南宋刘学箕徜徉其间发“轻风翻麦浪”之颂。芒种前后,长江中下游雨量充沛,黄梅成熟,南宋曹勋雨中观麦浪,“梅黄积雨思无欢,麦浪摇晴喜给观”,清人缪公恩吟“柳浪青青麦浪黄,山风吹雨湿衣裳”,兴味盎然。芒种时节,夏播作物谷、黍、稷等进入繁忙的播种期,清黄奭辑《通纬·孝经援神契》言:“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民谚“芒种忙,下晚秧”,故而民间又称芒种为“忙种”。
  南宋陆游晚年闲居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沉浸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田园之乐,芒种喜作《时雨》诗:“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歌咏了芒种时节插秧种稻的生产图景,而农家茶余饭后唱起古老的乐府清商之曲《采菱歌》,更成为了这首咏叹节气之美、田园之乐风景诗的伴奏之音。
  “芒种芒种,忙收忙种”,农谚有“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之说,可见农事之繁忙。南北各地农家割麦插秧,田间陌上农夫挥汗如雨,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生动真切、历历如绘地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劳动者真挚的同情和怜悯,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曰:“‘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曲尽农家苦心”。
  南宋淳熙六年(1179),诗人杨万里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芒种,诗人目睹农家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作《插秧歌》,诗云:“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一家四人年无分老幼分工合作,一抛、一接、一拔、一插,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细腻生动的点染,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更是把这一幅冒雨劳作的“雨中插秧图”画出了冷暖,一股悯农之情从诗中流淌出来。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张先)。芒种前后,持续阴雨、空气潮湿,各种物品容易发霉,在烟水迷离的江南,人们把这一时节称“霉雨”或“梅雨”。青梅是常见的文学意象,《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梅子纷纷落地,树上还留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不要错过良辰。表达了一位青春女子感叹韶华易逝,夫胥无着的急切情态和对浪漫爱情的渴望。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具降脂、消除疲劳等保健功效。青梅味酸涩,盐浸或糖渍、酒煮食佳。《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随鞭一指生梅林,便使万军不唇干”“望梅止渴”的掌故脍炙人口;“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慷慨豪迈,已成为芒种时节“煮青梅”习俗的风雅谈资。源于李白《长干行》的“青梅竹马”成语,更成为形容男女幼时亲密无间、两小无猜的常典。李清照《点绛唇》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少女的纯情与娇羞刻画得生动如画,为芒种“煮青梅”平添了浪漫。
  芒种时节百花凋零、群芳摇落,古代先民在这一天举行仪式,饯送花神,表达对花神赐美人间的感激。南朝崔灵思《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花神,是中国民间信仰统率群芳的百花之神。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东汉学者高诱注云,女夷者,主春夏长养之神,世所谓花神也。
  古代先民还根据岁时花信的规律,以季节的代表性花卉冠以花神之名。相传花神的生日在农历二月十二日,称“花朝节”。成书于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亦称:“东京(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每逢花朝,文人雅士则相邀雅集,赏花赋诗,高吟竟日。
  花神退位之际,人世间自要表达对万紫千红的留恋和对芳华易逝的感叹,朱熹有“便赋新诗留野客,更倾芳酒酹花神”之咏。《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生动地描写了饯送花神的场面:“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面对花谢花飞,“黛玉葬花”送花神,一首《葬花吟》如泣如诉,因为领悟,所以悲伤,让宝玉闻听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说:“对于传统的改革和创新,既需要开拓性的思路,又需要对传统的难能可贵的坚守。”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岁时信仰,在四季轮转的时光渡口,它总是如约而至,留情而去。花谢花飞,有些记忆,被时光淹没,交还给了岁月。有些故事,被季节遗忘,预支给了流年。岁时芒种,刷新传统节令蕴含的家国情怀,追寻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邂逅一段曾经有过的岁时风雅,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赓续着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愿你的“芒”根植于厚土,愿你的忙不慌不“茫”。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