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垂柳婀娜迎春来
文章字数:2755

  ■衣殿臣 
  我国地大物博,万木峥嵘。白杨挺拔,松柏长青,榆苍槐茂,李白桃红,争奇斗艳,各有风情。而我则对柳树喜爱有加,独有所钟。因为它形态优美,无地不生,迎春早绿,欣欣向荣。最令我心存敬意的是,从小到老,它伴随我一生。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门前隔道有个水塘,水塘右侧有三棵大柳树,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每天出门都能看到它。我家隔壁是一所私塾(教师自己设立的学校),老师是沈阳人,叫佟培志,文学功底深厚。一次他给我们讲贺知章的《咏柳》,分析得头头是道,十分仔细;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认真。第二天,他则独出心裁地带领我们来到柳树之下,指着柳树和下垂的枝条,又进行一番实物教学,生动形象,令人大开眼界,欣喜异常。从此,我便记住了贺知章的《咏柳》,也开始喜欢柳树了,而且终身不忘。
  是的,柳树确实与诗歌有缘,三千年前的《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提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吟咏:“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此后的一些朝代,咏柳诗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贺知章的《咏柳》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想象丰富,构思新颖,语言优美,比喻尤为生动,别具一格。因为柳是报春使者,所以诗人常常把它和花放在一起吟咏,创造了许多名句。诸如韩翊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程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皮光业的“行人折柳和轻絮,飞燕衔泥带落花。”刘锷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见,与花相提并论,彼此映衬,这是柳树独享之荣,其他树木是望尘莫及的。
  说来也巧,我在农村时门前有柳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它,大饱眼福。后来考大学进了哈尔滨师范学院(今天的哈师大),从宿舍到教学楼的路旁,也有几棵柳树,婆娑多姿,随风摇曳,煞是美观。只要是去上课,我都要多看它几眼。毕业后留在哈尔滨教中学语文,家住离秋林很近的邮政街,门前隔道也有两棵柳树,那棵大的高有数丈,枝条几乎垂地,为了便于行人走路,年年修剪。每当我走出大门,看到的便是这两棵一大一小的柳树,隔道和我相处已有好几十年了,真可说是一种缘分。
  我家离儿童公园很近,每逢春夏秋三季,常常和老伴去公园游玩,与其说是赏花,不如说是观柳。在公园诸多树木中,最招人喜欢的是垂柳,毫不夸大地说,这里的垂柳是我一生所见到的最美的柳树。从西门进入园中,走三四十米左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高大的柳树,枝条下垂,宛如丝绦。离它不远有棵老榆树,榆树下面有一圈坐凳,坐在上面欣赏垂柳,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北门左侧的那四棵垂柳,更是高大无比,一字排开,下垂的枝条,随风起伏,婆娑多姿,百看不厌。我和老伴几次在树前拍照,希望能留住这美妙的形象和大好的春光。这几棵柳树所垂下的“绿丝绦”,要比贺知章的吟咏还要美妙动人。
  更为有趣的是,我还给自己作了一条“规定”:不论是出差还是旅游到了哪个城市,只要是有机会上街,都爱看看这座城市是否有柳树。天缘有幸,我在北京颐和园,看到过柳树;在上海南京路,看到过柳树;在南京玄武湖,也看到过柳树。一次去杭州西湖,特意寻访“西湖十景”,事后写了一篇《西湖十景赋》,对“柳浪闻莺”作了这样描写:“柳浪闻莺,百鸟乐园,优美动听,胜似管弦,西湖佳境,万众争观。遥想当年,此处是帝王御苑,只供皇家玩赏;再看今朝,这里是民众乐园,广纳游人消闲。几经修建,园林不断扩大;多方栽种,花柳越发娇妍。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西湖四处,景色光鲜。漫步徐行,随意赏玩,亭台阁榭,假山清泉,小桥流水,风月无边,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那婀娜多姿之垂柳,随风摇曳,百观不厌;那婉转娇啼之莺声,传入耳际,久听不烦。”
  柳树属于落叶大乔木,其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生长迅速。它最大特点是好种易活,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故民间流传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据有人统计,全世界共有300多种柳树,其中我国有50余种,以垂柳、旱柳、河柳、杞柳、黄花柳居多。在海拔1200-1800米的高山上仍能存活。柳树耐高温,亦耐干旱。其寿命大约在100年左右,最长的可活到1000年。
  柳的功能很多,非其他树木能比,折柳送别在古代就非常盛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便是这方面的名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灞桥折柳送别,几乎成了古代长安的一道风景,无人不知,其他地方这种风俗也很普遍。
  柳和爱情也有密切关联,古代诗词常常以柳起兴。刘禹锡的《竹枝词》便具有代表性:“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欧阳修的小词《生查子》上片写得更为形象生动:“去年圆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花前柳下,是男女相约最浪漫最风情的时间和场所。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一些爱柳名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佳话,至今仍然流传于世,很有正能量,生动感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展禽,为人正直,为官廉洁,颇受人们好评。《淮南子》一书记载说:他家院中有柳树,展禽常常“身行惠德于其下”,因得号为“柳下惠”,极其受人尊重。《晋阳秋》记载,西晋名将陶侃镇守武昌时,“尝课诸营种柳”,春风一来,摇曳不停,煞是壮观,人称“陶公柳”。元代还有人吟咏曰:“栏杆尚有陶公柳,留给行人记武昌。”《晋书·桓温传》载:大司马桓温北征,路过金城时,见其昔日所种之柳已十围,慨然而曰:“树尚如此,人何以堪!”
  古人种柳最为驰名也最为感人的是柳宗元,他姓柳更爱柳。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曾带领手下到柳江边种柳,并写诗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于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愧无惠话传。”开头两句仅十个字,就用四个柳字,读来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反倒是朗朗上口。这样的诗,真可说是奇哉妙也,除却柳宗元,无人能够写得出来。
  欧阳修在做杭州太守时,也在平山堂种过柳树,后来他的一位姓刘的朋友出守杭州时,他作《朝中措》词送行,上片写道:“平山栏槛依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已经时过好几年了,还念念不忘,足见他对手栽垂柳感情之深。
  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北戍边时,从长安开始,经陇东,穿过河西走廊,直到新疆北疆的伊犁、南疆的阿克苏等地,沿驿道栽植柳树,至今阿克苏等地仍保留有三抱合围的大柳树,人称“左公柳”。其气派之大,范围之广,无与伦比。清人杨昌浚写诗赞之曰:“大将筹边人未还,湘湖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有所好,树有所值。白杨挺拔高大,故而茅盾为之礼赞;青松坚贞劲节,故有陶铸美其风格。我今追随二公,为婀娜多姿的垂柳写篇散文,以示敬意,不忘初心耳。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