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以数字治理驱动我省治理效能提升研究
文章字数:3914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洪伟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我省应加大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释放政府改革的活力与动力,驱动政府治理朝向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加强智能治理能力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一是加强智能设施建设改造。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智慧化改造工程,加快部署政务通用自助服务一体机,完善社区政务、便利店、智能快递柜等自助便民服务网络布局。加强社区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充分考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需求和使用习惯,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水网、气网、热网和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布局,扩大智能感知设施和技术在安全管理、车辆管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应用。
  二是推进数字技术社区应用。推动就业、医疗、养老、助残、托育等高频服务事项“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推动社区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文化娱乐、交通出行等各类生活场景数字化,打造多端互联、多方互动、智慧共享的数字社区生活。完善乡镇、街道与政府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完善统一采集、统一制表、统一报送机制,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社区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健全民情反馈、风险研判、应急响应、舆情应对机制,提升社区全周期管理水平,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
  三是拓展智慧社区治理场景。集约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并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家庭终端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提供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扩大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数量和种类,拓展政务事项查询、办理、反馈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运行模式,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实时共享。全面推进“互联网+社区党建”,优化社区网格管理平台,推行“社区输入+网上推送+部门响应”工作模式。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着力建设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支持培育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信息综合服务企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畅通“工业品下乡”通道,加快培育农村新业态,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智慧便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线上推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路线。
  二是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推广“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深入推进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农村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智慧监管。
  三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深化乡村“互联网+教育”,加快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和网络教学环境改善;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扩展信息技术在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融合应用;完善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稳步推进乡村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社保服务事项下沉。筑牢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在农村特色产业、农产品收购等领域的应用。
  优化协同治理体系
  提升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
  一是推进数字机关建设。以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政府建设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推动政府运行更加协同高效。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辅助决策能力、行政执行能力、行政监督水平。强化政府部门数据管理职责,优化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业务资源数据库和相关专题库,加快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政务大数据体系。
  二是提供经济调节能力。强化经济数据融合应用,做好经济运行关键数据的全链条全流程治理和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经济监测预警,提升覆盖经济运行全周期的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及时、精准分析研判经济运行态势,为经济决策提供支持。提升经济政策精准性和协调性,促进各领域经济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经济调节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能化,推进智慧应急建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拓展数字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优化政策信息化数字化发布,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传播,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
  提升驱动数字化发展能力
  一是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基于新技术手段的监管模式,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在数据汇聚、流通、交易中的应用,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通过开展政务数据与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服务场景,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二是引领数字社会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公共服务融合,深入推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服务数字化,强化就业、养老、托育、家政等民生领域供需对接,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强化精准管控,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市信息模型新技术应用,形成支持多行业信息汇聚、融合、提取、展示的数字孪生城市管理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交易平台,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加强数据交易监管,促进数据资源依法有序、高效流动与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市场化服务主体,培育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机构和专业数据确权机构,探索构建市场化的数据运营主体,打造“数据运营+生态合作”的数字产业生态。积极参与数字化发展国家规则的制定,促进跨地区数字技术合作。
  提升安全治理水平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安全领导体制。坚持党中央对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安全防护体系。
  二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构建数字政府统一安全管理平台,为基础设施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以及新技术应用安全提供立体化的安全技术支撑。建立重要节点安全防控运营体系,组建安全技术团队,建立健全安全运营制度,开展常态化安全防护和应急演练,提升政府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充分运用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威胁预测等安全技术,强化日常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拓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范围,加强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网络泄密事件预警和发现能力。
  三是强化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确保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开展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对算法的审核、运用、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提高安全治理水平
  一是完善安全治理框架。坚定不移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从“被动防御”向“源头治理、主动防控”转型、从“传统安全”向“智慧安全”转变、从“局部管控”向“系统治理”升级,着力通过理念、制度、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方位开展重大风险评估,开展巨灾情景构建演练,建立跨类别、涵盖灾害链各部分的综合监测、综合预警、综合研判、综合施策一体化防控和预案体系。
  二是搭建安全预防体系。发展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智能应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三是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度,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公众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防范重大风险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强化大安全大应急综合交叉背景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