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巴彦县“方便大(米查)粥”创始人用行动擦亮“巴彦玉米”金字招牌
“让咱黑土地出产的美食在全国流行起来”
文章字数:1654

  孙立娟收获小园玉米。  
  本报记者 罗彦坤
  金秋十月,巴彦县民主村董国强家的小菜园开始掰玉米了,这可不是普通的玉米,而是加工“方便大(米查)粥”的专用玉米,每穗能卖6毛钱以上。在巴彦县,像董国强一样种植小园玉米踏上致富路的农户多达3500余户。
  在收获现场,捧着玉米棒的孙立娟和老董笑得一样开心,她就是巴彦“方便大(米查)粥”的创始人、产业带头人。近几年,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发展目标,孙立娟和团队开发小园玉米系列产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她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再有十几天,新粮就能变成‘方便大(米查)粥’上市。我的梦想,就是想让咱黑土地出产的美食在全国流行起来,带着乡亲们一起擦亮黑土地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科技兴农引领调优种植结构
  “香喷喷的‘方便大(米查)粥’像吃泡面一样简单,走到哪就能带到哪,想啥时吃就啥时吃。”孙立娟说,为了研发“方便大(米查)粥”,这些年,她的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可没少走弯路,车间里的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玉米品种淘汰了一批又一批。因为坚持,终于获得成功。
  在研发“方便大(米查)粥”过程中,孙立娟和她的团队根据玉米的营养成分、形态等,从零开始一步步去摸索,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该公司与省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入系列优良品种开展种植。以当地农户的小菜园作为种植基地,不仅保证了产品的有机品质,还实现了扶贫带贫、助农增收的目的。
  2011年,第一碗“方便大(米查)粥”推向市场,紧接着,系列玉米深加工休闲食品也相继问世,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拿下了中国绿色环保产品和中国自主创新产品认证。
  种植户董国强家曾是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弱劳动力家庭。在“方便大(米查)粥”产业带动下,他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不到一亩地的小菜园全都种上了玉米,每年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2020年,巴彦县13个乡镇1457户脱贫户种植了小园玉米;发展到今年,种植户已达3500余户。给“方便大(米查)粥”提供原料,种植户的种子、有机肥不用花一分钱,每亩地收益可达3000元,乡亲们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为“巴彦玉米”这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找到了产业振兴的又一个方向。
  小产品拿下上亿元大订单
  以“方便大(米查)粥”为代表的巴彦小园玉米系列产品打入市场后,迅速“火”起来,获得了中国“一乡一品”认定、国家级优质农产品金奖三项、冰城伴手礼大赛银奖,以及中国特色旅游产品铜奖等近50项荣誉。孙立娟所创立的扶贫企业也成为全国“一村一品”重点项目、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哈尔滨市扶贫龙头企业。2021年,孙立娟带着小园玉米深加工健康方便食品项目参加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喜获黑龙江省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四名的殊荣。
  在全国的展会上,“方便大(米查)粥”与北京、上海的多家公司签约,拿下了上亿元的订单。市场需求猛增,刺激了供给侧快速转变,小园玉米种植在巴彦县遍地开花,种植规模和产品品类得到进一步丰富:黄金米饭伴侣、玉米南瓜粥、药食同源玉米龙须粥等方便食品层出不穷。
  “两头两尾”创造更高附加值
  秋收季节,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传出隆隆机声,来自农家院的小园玉米堆满粮囤,并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变成多种规格的杂粮原料,再经过熟化车间加工成即食休闲食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让巴彦小园玉米的附加值提高了一大截儿,并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进而激发了农业生产热情。
  每到收获季节,孙立娟总要挨家挨户走访种植户,了解当年的收成。乡亲们都亲切喊她“娟儿”。孙立娟的头衔有很多,多到连名片上都印不下:黑龙江省妇女代表、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道德模范、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但她说,她最喜欢乡亲们喊她“娟儿”,这称呼里饱含了乡亲们对她的信赖。
  孙立娟说:“我的家乡巴彦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巴彦玉米’就是家乡的一块‘金字招牌’,我要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在黑土地上实现梦想。”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