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品韵哈尔滨
文章字数:1540

  □ 邱小平    

  每每有外地朋友来哈尔滨,我带他们游览的第一站必定是太阳岛,能够代表哈尔滨气质的,非太阳岛莫属。
  太阳岛的深处,一栋栋曾经居住过俄国工程师、外国侨民的小洋房,现在成了“俄罗斯小镇”的镇馆之物,而一些有着历史意义的建筑则辟为纪念馆。这些同样精雕细琢却不同于中央大街古建群的市井建筑,历经100多年的风雨,在褪色中仍然保持着一份优雅,连同那些曾经发生在这些空间里的故事,糅合成浓得化不开的沧桑意蕴。
  100多年前的哈尔滨,是有着鲜明“东方莫斯科”特色的大都市,从萧红、阿城等作家的“哈尔滨叙事”中可管中窥豹,在作家阿城的笔下,哈尔滨是一座洋气的城市,中国传统味儿的建筑极少,处处弥漫着欧洲的风格,洋气是哈尔滨的街景日常,也是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哈尔滨的洋气,总在不经意的时间,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在车水马龙的中山路,曾经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尼古拉大教堂,如今已经成为红博转盘道,周围的高楼鳞次栉比,但悄悄隐匿在大楼之间的国际饭店、龙门贵宾楼,依旧可以找到宋庆龄、郭沫若等名流流连其间的影子。
  从中山路拐到西大直街,顺着国际饭店旁边的小巷进去,闹市的繁华中,还有一家名叫波特曼的西餐厅静静地伫立,至今仍保持着100多年前的风格,骄阳之下,撑开几顶遮阳伞,摆上几张桌子,就着大串品尝最纯正的哈尔滨啤酒,老式的麦香面包大列巴,冷切的红肠、鱼子酱,简简单单的几样东西,成就了100多年前旅居哈尔滨外国侨民的“乡愁”空间,如今,遍布在哈尔滨的波特曼、华梅、勃莱梅等西餐厅,则成了小资青年和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朱自清在《西行通讯》中写到:哈尔滨是个有趣的地方,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女人比哪儿似乎都要多些。据说道里(区)俄国人也只十几万,中国人有三十几万,但俄国人大约喜欢出街,所以便觉满街都是了,哈尔滨的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
  上个世纪初,“不是中国味”的哈尔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今,无论是波特曼西餐厅的厨师,马迭尔阳台音乐节上的表演嘉宾,甚至是你不经意间走进的一个工艺品商店的导购,都有来自异域的脸庞,若是加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外国人,更是数不胜数。
  装点哈尔滨美丽的,不仅仅是异域风情,也少不了哈尔滨姑娘,她们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拥有一双大长腿更能彰显气质和魅力呢?
  外在的美,或许只是徒有其表,哈尔滨的美,在于它与生俱来的时尚、优雅与灵动,无论多忙的日子,在周末的华梅、波特曼或者露西亚的西餐桌旁,你总能看到哈尔滨人身着盛装,用刀叉分割食物,慢慢地摇动手中的红酒,跟烦恼干杯。或者一家人驱车来到音乐厅,在汤沐海灵巧的指挥棒的舞动中,听一曲命运的交响乐,将一个美妙的夜晚送走。
  这种洋气绝非奢华,是哈尔滨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无论贫穷贵贱,无论喜怒哀乐,对待生活,是一如既往的乐观,与生俱来的优雅。
  哈尔滨是一座自恋之城,它的怀旧意识在中国的城市中首屈一指。哈尔滨又是一座趋新之城,它在共和国的发展中不断重新设定自我的坐标。
  论哈尔滨的建筑地标,无疑是中央大街的古建群,这条面包石铺就的道路两旁,都是上个世纪初各种风格建筑的集合。顺着与中央大街交叉的友谊路西行不远,报业大厦、香格里拉、交银大厦的高大身影,以及雄踞松花江之上的公路大桥,则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经典成就,隔江相望的哈尔滨大剧院等现代化的建筑群,更是凸显自贸区建设的丰硕成果,体现出哈尔滨在振兴东北过程中的勇敢尝试。
  哈尔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记忆中最丰富的仓库,这个最具小资特质的城市,孕育了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或许,只有将哈尔滨放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纵深里,才能从历史深处打捞出属于哈尔滨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

  作者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