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哈尔滨站记事
文章字数:2038

  □ 虔修草

  “大钟哈站”、绿皮火车。这是我初识哈尔滨时,她给我的印象。
  生长在哈尔滨所属县的村庄,看着松花江的春水荡漾,我的个头一年高过一年。“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在母亲哼唱的郑绪岚老师的《太阳岛上》的歌声中,哈尔滨成为我小小的心中深藏的向往。
  父亲老家在山东。儿时,家中生活拮据,却也未能阻挡父亲的思乡之情。七岁那年冬天,父亲第一次带我和姐回山东老家。那一年,我与哈尔滨皆为彼此的匆匆过客,我对于她的认识只限于车站与火车,于偌大的冰雪之城中我只是沧海一粟,而哈尔滨却更加令我神往。
  我们要从村里换乘两次客车,历经六个多小时行程,才辗转到哈尔滨火车站。
  当“哈尔滨站”四个醒目的大字高高矗立在前方,我欣喜地惊呼:“到了,到了——哈尔滨站!”主楼两侧各有长长的候车厅,长到小小的我不敢随意走过去探究它究竟有多长,但我们数清了两侧各十根白柱子等距排列在灰色的楼体上。主楼正前方铺装茶色镜面玻璃,“哈尔滨站”四个大字下面是一块极大的时钟。我仰望着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钟,父亲也一脸膜拜地望着,对我们说:“这是这座城市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我望着,听着,想着哈尔滨一定还有许多的神秘与新奇。
  临行前,母亲准备好了一些东北大酱、倭瓜,父亲要带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叔叔和姑姑们,还有一些路上我们用的东西,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我心中的父亲有无限的力气,父亲将两个袋子系在一起,搭在肩上,这样才便于一手牵着姐姐,一手牵着我。母亲再三叮嘱我们,车站到处都是人,不能乱走,一转身父亲可能就找不到你俩,一定跟紧了父亲。我们便用力攥住父亲的手,紧紧跟着父亲走。候车大厅里,只看见许多的鞋在地面上来回挪动,许多的提包、袋子从那些大人们的肩上、腕里垂下来。父亲边走边左右前后地顾看着,生怕那些人的包裹挤疼了我们。
  检票了,父亲需要腾出手来拿车票,便叫我一定抓住他的上衣边,“可要攥紧了!”我便按父亲的叮嘱,紧紧攥着他的衣边,跟着父亲向前挪。那个我望不见头也寻不见尾的队伍拥挤得很,抬头看不到父亲,只见陌生的衣裳贴在眼前,我便尽力在身边人与人之间的缝隙寻找着姐,不让她离开我的视线,姐的眼睛也紧盯着我,还一声声喊着我,若不是父亲赶忙回头来拉住我的手,或许真的要寻不见父亲了。我在心中一遍遍地想着不见了父亲的可怕。
  我们终于挤上了那充满神奇的绿皮火车。火车的特点一个是拥挤,另一个还是拥挤。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里也被大大小小的提包、行李、兜子、袋子摆得水泄不通,而提包、袋子上面又坐满了人。没有挤到前面上车的人实在没处坐,就扶着座位站着。我们只有一个座位,从东北到山东,三天两夜的行程,父亲让我和姐坐在座位上,父亲站在我们身边,一会儿带我们去厕所,一会儿给我们找水喝。夜里,父亲勉强在我们旁边的过道上,挤出两只脚大的空地,坐下来歇歇,若是有乘客去厕所,来回走动,父亲则要随时站起身。父亲也不放心我们,夜里只是闭眼歇着,无法睡觉。从那弥漫着怪味的拥挤的车厢里逃出来,钻出火车站的人群,辗转换乘,才见到早已掐着指头数日子,激动得笑中带泪的老家亲人们。这一路我们走了五天四夜。
  时光的风轻轻吹上父亲的脸庞,三十年过去,父亲已头发雪白,皱纹深陷。我独自一人出行已是寻常,记不清多少次往来哈站。
  如今的哈尔滨站,总建筑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共有8站台14线,年发送旅客可达2800万人次。是全国第二大欧式风格火车站,尽显建筑之美,夜晚,楼体灯火齐明、耀眼、璀璨。再次同父亲一起出门,人脸识别后我们进入站内,圆弧穹顶,宽阔的候车大厅,可谓厚重、端庄、大气、典雅、现代。父亲在自助检票后走过闸机,如当年仰望大钟的我一般感叹:“人脸识别太方便了,科技兴国,哈尔滨一年一个样!”
  乘上动车,车厢整洁,座椅绵软舒适,列车两侧上方的行李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行李箱及背包。一位年轻的父亲,两手一前一后拉着两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姑娘,从过道经过,猜想小姑娘该也是被他的父亲带着去上厕所吧!两个小姑娘都扎着两个长长的羊角辫儿,那小辫子一甩一甩的,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车厢过道上再无大大小小的提包、袋子,更不见了挤坐在上面的旅客,以及双脚站在提包与袋子间隙手扶座椅靠背的父亲。转头看着坐在身旁正闭目休息的父亲,他曾经的一头黑发已随那年的绿皮火车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额头、眉间、脸颊被岁月刻满的皱纹。多少年来,我似乎从没如此仔细看过父亲的脸,在这列自哈站发出的动车上,我的泪倾刻间涌出。
  岁月变迁,哈尔滨站记录着许许多多我的父亲一样游子的赤子之心,见证着如我这般孩童的成长,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梦想从这里出发,承载着历史的悠悠记忆。车站的人海之中,来来往往的奔走间,我不再只是这里的平凡过客,这阵阵列车的轰鸣声响彻心扉,震落了我内心深处深埋已久的尘埃。透过模糊的视线,尘埃下,一张黑白底片上哈站主楼的大钟,载着年轻的父亲和儿时的我们飞速奔跑,一起奔跑的还有这座城市——哈尔滨。我看见,前方是无限耀眼的光芒。

  作者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第一小学教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