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喜看“老道口”飞彩虹
文章字数:1662

  □ 王宝滨      
  我家住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铁路立交桥附近,这里原来是一处铁路“老道口”,闲暇时我常去那里看南来北往的火车,晚霞里的立交桥像一道彩虹,桥上的高铁列车似穿云的银燕,桥下来往的机动车辆往来穿梭。哈尔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使我感慨最深的莫过于昔日“老道口”“华丽转身”变成了气势恢宏的立交桥。
  新中国成立前,哈尔滨城市面积并不大,城郊很多道路尚未形成,铁路道口车辆稀少,多数道口无需派人看守,只设“小心火车”标识警示车辆和行人。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重型机器厂等数十座大型工厂建成后,穿越城市的工厂铁路专用线增多,应运而生的铁路道口遍布城市各处,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繁忙道口由工务段派人看守,道口房是用旧帐篷、废枕木搭建成的,木质栏杆靠人工控制起落。道口无电、无报警设备,晚间道口员提着“油灯”接火车。道口员栉风沐雨,凭借强烈的责任感保证行车安全。
  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铁路道口车辆、行人不断增多,位于城市主要干道的和平路、新阳路等繁忙道口车辆昼夜川流不息。此间铁路运输繁忙,车流密度增大、列车不断提速,道口交通事故增多。以和平路道口为例,每昼夜通过火车152列,平均不到10分钟通过一列;机动车约17000辆,非机动车约50000辆,交通堵塞达7小时,高峰时车辆排队长达1公里。铁路运输与城市交通之间矛盾日益加剧,成为制约铁路运输和城市交通效率的瓶颈。
  为确保铁路行车安全,铁路部门加速道口设备改造,建起一批造型新颖、便于瞭望的道口房。在和平路、新阳路等繁忙道口安设了轨道小车式栏杆,实现了道口接车全封闭;学习借鉴北京铁路局经验,研制成功电动液压道口栏杆。这种栏杆采用轻型铝合金钢管,液压传动,栏杆直立后上部自动折叠,可巧妙避开街道上空无轨电车空中架线。然而,尽管铁路部门付出巨大努力,仍无法解决铁路运输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唯一解决办法是修建立交桥,让火车与公路车辆各行其道。然而,由于国家建设资金匮乏,这一计划难以实施。
  1978年改革开放后,哈尔滨铁路立交桥建设方兴未艾,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铁路部门加速铁路立交桥建设,并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1984年5月,和平路铁路立交桥工程破土动工,同年11月竣工通车。该桥结构优美,由3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箱型框架式桥梁组成,横跨两条铁路,连接一条公路立交桥。3桥均为三跨结构,中跨宽16米,净高5.2米;两边侧跨各宽9米,净高4米。桥两侧砌有石头阶梯,可步入和平路。引道两旁铺设绿色草坪,春夏之际与白色栏杆相映。1990年再传捷报,公滨路、红旗大街等立交桥相继建成通车,铁路运输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
  1997年中国铁路大提速,哈尔滨铁路立交桥建设进入高峰,大批铁路“老道口”退役,一座座铁路立交桥拔地而起。2000年秋天,京哈线乡政街立交桥建成;2002年初冬,滨绥线文昌街立交桥落成。随之,跨越哈尔滨站的安发街立交桥、海城街立交桥落成;跨越滨江站的道外二十道街立交桥落成。特别是哈大、哈齐、哈佳、哈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从一环、二环到三环,环环都有立交桥,这些保证了高铁运输安全和城市交通安全,被哈尔滨人民群众誉为“平安桥”和“幸福桥”!华灯初上时分,桥栏杆上装饰灯亮起,好似一条瑰丽的玉带,在苍穹下闪烁发光,使城市夜色变得俏丽多姿。
  2016年8月23日10时50分,是哈尔滨交通史上一个重要时刻,主城区最后一处铁路道口——汉广街道口被拆除,原址建设铁路立交桥。拆除开始,道口两侧人头攒动,各路记者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争相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我在人群中遇到了老道口员唐绍德,他是特意赶来与“老道口”告别的。当挖掘机巨铲砸向道口房的瞬间,站在我身边的老道口员唐绍德眼里满是泪水……
  这是惜别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这处“老道口”是哈尔滨第一座铁路道口,建于百年前的中东铁路时期,也是哈尔滨最后一处被立交桥取代的道口,这一巧合耐人寻味,它折射出哈尔滨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巨变!


  作者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务段退休干部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