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黑木耳傍上生态米 组团南下闯市场
通河县盘活闲置资源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文章字数:1119
  黑木耳采摘晾晒后将与生态米一起装入“混搭礼盒”。
  夏日冰城,农事正忙。在通河县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民专业联合社的水稻育秧大棚里,摆满了一排排木耳菌包,绽放的肥硕黑木耳承载着丰收的喜悦。这里出产的黑木耳,将与生态米共同装入礼盒,销往南方市场。
  盘活闲置资源
  育秧大棚二次利用
  通河县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民专业联合社成立于2014年,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万亩,是全县最大的稻米合作社,以有机稻米生产为主业。近几年,合作社利用40余栋水稻育秧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借助棚区设施农业的便利,黑木耳连年大丰收,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每栋大棚都配有现代化喷淋灌溉系统,木耳菌包每天‘淋浴’十几次,湿度得到很好控制,半个多月就能出一茬。这木耳特别嫩,从露头到开伞就一周工夫,采摘下来晾晒四五天后统一装袋,等新米上市后,一起打礼盒包装。”一位正在晒木耳的农户告诉记者。
  该合作社理事长卢士明告诉记者,合作社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有10年,先后尝试生产过黑木耳、赤松茸、香菇、黄蘑、灵芝、羊肚菌等十几个品种。由于受市场影响,这些食用菌产品最初并不好卖,只能当作赠品,随大米订单送给米商。没想到,黑木耳凭借其优良品质,逐渐获得了认可。从去年开始,有南方米商点名要黑木耳,合作社尝试着制作了第一批“混搭礼盒”,一上市场就被抢购了。今年,合作社扩大了黑木耳生产规模。
  近年来,通河县集中规划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将育秧棚变成了食用菌生产基地。黑木耳“傍”上了生态米,这种通过既有品牌锁定目标客户的营销策略,既给用户提供了“餐桌上的绝配”,又闯出了一条“品牌农业”赋能的发展之路。
  更多科技支撑
  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记者在通河县了解到,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通河大米”品牌价值已达300亿元,产业链上游正在开展育种工作,下游也对接了“两头两尾”,但农副产品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被南方客户认可的“混搭礼盒”,给合作社又打开了一扇窗。
  “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发展‘四个农业’,我认为,咱合作社首先得转变传统农业思想,得带领农民种好地、产好粮、奔富路。”卢士明说,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盘活了闲置资源,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让乡亲们获得更多收益,也更有动力。
  通河县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科技支撑。不仅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立体种养结合出产的稻田虾、稻田鱼、稻田鸭、稻田蟹也逐渐形成了寒地黑土特有品牌。系列的农副产品“矩阵”发展,有效增强了“通河大米”农产品价值链和品牌影响力。在打造“现代农业之都”目标引领下,黑土地上的乡亲们形成了绿色、生态发展意识,围绕着“米袋子”生产,丰富了农副产品产出,一桌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的现代农业“大餐”日渐丰盛。
  王磊 杨依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