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育秧”开启稳粮增收新模式
文章字数:1754
工作人员全程监管水稻育秧棚。
王磊 杨依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
俗话说“苗好八成粮”,眼下正是水稻育秧关键阶段,育秧质量对稳粮增产十分重要。通河县摸索出一套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育秧方法,实现从一粒种到一株稻的全程管护,“工厂化育秧”开启稳粮增收新模式。
智慧种田实现“藏粮于技”
连日来,通河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浸种催芽车间门口,每天都有四轮车排长龙,前门是送稻种催芽的农户,后门是完成催芽、运出播种的乡亲。
随着一只只标有名字的蛇皮袋进箱出箱,催芽车间的管理员大声报数核对,谁家几袋、多少斤。合作社负责人陈志国说:“催芽车间采取智能控温模式,24小时都有电脑盯着,精确保持在20℃左右,稻种在这里‘睡’7天就能进棚了,这可比过去用大缸泡种方便多了,不用担心温度过高或过低‘瞎’稻籽,而且出苗齐、秧苗壮。”
在通河县8个乡镇有10个智能浸种催芽车间,86个行政村都能覆盖,全县160万亩稻田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上了智能浸种催芽技术。农户尝到了工厂化生产的甜头,“新农人”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同时,为全面提升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稳粮增产,农业部门还针对智能浸种催芽发放补贴,每年春耕结束后,都按照浸种量准时发放,此举让“藏粮于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通河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地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力支持与培育的新型经济主体,已有1402户农民带地入社,水稻耕种面积达11万亩。催芽工作需要分三批进行,每一批浸泡大约一周时间。陈志国说:“眼下正是第二批与最后一批浸种的交接时段,本月中旬都能完成播种,不会误农时。”
自从实现了水稻育秧标准化,通河生态稻米品质节节提升,一路卖到北京和江浙沪地区,“金字招牌”在全国市场闯出了名号。
全程机械化作业省时又省力
在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朱江华夫妇正在一栋育秧棚里忙活:摆盘、播种、筛土、覆土……所有流程都是机械完成,撒土机在苗床上走一趟就算完事,两个人每天完成一栋千余平方米棚室的育苗工作很轻松。
“现在种地真省力,过去,这样一栋棚十几个人干一天都未必能干完,如今俩人就够了。俩人种上百亩地,不用费劲。”朱江华说,过去春耕要忙一个多月,现在几天就能干完所有活儿,有更多空闲琢磨庭院养殖和种植,也可以选择出去务工。
位于通河县通河镇的通河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县最大的水稻育秧基地,这里有连片180栋育秧大棚,育秧大棚采取全智能管护模式,稻种进了“襁褓”,基本就不用操啥心了。棚内有24小时自动控温、控湿、全自动喷淋灌溉系统,整个棚区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完成管护,只要保证供水、供电就行。
通河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办主任庞大博介绍,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加快,集中育苗成为一种趋势,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全新的机械化投用,持续降低了生产强度,统一管护节省了人力,现代化作业模式提高了育秧质量,为实现稳粮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育秧棚二次利用提升附加值
水稻“工厂化育秧”促进了连片育秧棚区建设,最大的好处在于提高了二次利用率,将种植附加值最大化。
通过不断探索,香菇、赤松茸等草腐菌在水稻育秧棚内安家落户,每年5月水稻秧苗出棚,菌种进棚,铺上稻草就能生产,出菇四到五茬,可以一直采摘到11月。设施农业一年四季只闲一个冬季,种植附加值大幅提升。
在通河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百栋育秧棚区,每年不但栽培赤松茸、香菇、黑木耳,还引进了蚯蚓养殖,卖中草药“地龙”同时,还能生产上好的有机肥,凭借小蚯蚓“串”起了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
通河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80栋育秧大棚,以发展地摆黑木耳为主,此外,还增添了羊肚菌、朝天椒、圆枣子(软枣猕猴桃)等种植新品种,让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多元化,为农业增产增收开辟了更广阔的新路。
据通河县农业农村局统计,随着绿色农业“双百工程”和“六统一”的推行,通河生态稻从选种育苗到加工销售都明确了标准。农业生产依托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着力推行工厂化集中育秧,提升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了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仅省田、省本、省时、省工,也十分适合机械化作业,开启了稳粮增收的新模式。
如今,通河县10%以上的稻田都建立起统一的育秧棚区,水稻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率明显提升,水稻品种也向绥粳、龙稻、稻花香等几个系列实现统一,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已成为粮食连年增产的主要推动力。
王磊 杨依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
俗话说“苗好八成粮”,眼下正是水稻育秧关键阶段,育秧质量对稳粮增产十分重要。通河县摸索出一套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育秧方法,实现从一粒种到一株稻的全程管护,“工厂化育秧”开启稳粮增收新模式。
智慧种田实现“藏粮于技”
连日来,通河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浸种催芽车间门口,每天都有四轮车排长龙,前门是送稻种催芽的农户,后门是完成催芽、运出播种的乡亲。
随着一只只标有名字的蛇皮袋进箱出箱,催芽车间的管理员大声报数核对,谁家几袋、多少斤。合作社负责人陈志国说:“催芽车间采取智能控温模式,24小时都有电脑盯着,精确保持在20℃左右,稻种在这里‘睡’7天就能进棚了,这可比过去用大缸泡种方便多了,不用担心温度过高或过低‘瞎’稻籽,而且出苗齐、秧苗壮。”
在通河县8个乡镇有10个智能浸种催芽车间,86个行政村都能覆盖,全县160万亩稻田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上了智能浸种催芽技术。农户尝到了工厂化生产的甜头,“新农人”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同时,为全面提升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稳粮增产,农业部门还针对智能浸种催芽发放补贴,每年春耕结束后,都按照浸种量准时发放,此举让“藏粮于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通河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地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力支持与培育的新型经济主体,已有1402户农民带地入社,水稻耕种面积达11万亩。催芽工作需要分三批进行,每一批浸泡大约一周时间。陈志国说:“眼下正是第二批与最后一批浸种的交接时段,本月中旬都能完成播种,不会误农时。”
自从实现了水稻育秧标准化,通河生态稻米品质节节提升,一路卖到北京和江浙沪地区,“金字招牌”在全国市场闯出了名号。
全程机械化作业省时又省力
在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朱江华夫妇正在一栋育秧棚里忙活:摆盘、播种、筛土、覆土……所有流程都是机械完成,撒土机在苗床上走一趟就算完事,两个人每天完成一栋千余平方米棚室的育苗工作很轻松。
“现在种地真省力,过去,这样一栋棚十几个人干一天都未必能干完,如今俩人就够了。俩人种上百亩地,不用费劲。”朱江华说,过去春耕要忙一个多月,现在几天就能干完所有活儿,有更多空闲琢磨庭院养殖和种植,也可以选择出去务工。
位于通河县通河镇的通河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县最大的水稻育秧基地,这里有连片180栋育秧大棚,育秧大棚采取全智能管护模式,稻种进了“襁褓”,基本就不用操啥心了。棚内有24小时自动控温、控湿、全自动喷淋灌溉系统,整个棚区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完成管护,只要保证供水、供电就行。
通河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办主任庞大博介绍,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加快,集中育苗成为一种趋势,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全新的机械化投用,持续降低了生产强度,统一管护节省了人力,现代化作业模式提高了育秧质量,为实现稳粮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育秧棚二次利用提升附加值
水稻“工厂化育秧”促进了连片育秧棚区建设,最大的好处在于提高了二次利用率,将种植附加值最大化。
通过不断探索,香菇、赤松茸等草腐菌在水稻育秧棚内安家落户,每年5月水稻秧苗出棚,菌种进棚,铺上稻草就能生产,出菇四到五茬,可以一直采摘到11月。设施农业一年四季只闲一个冬季,种植附加值大幅提升。
在通河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百栋育秧棚区,每年不但栽培赤松茸、香菇、黑木耳,还引进了蚯蚓养殖,卖中草药“地龙”同时,还能生产上好的有机肥,凭借小蚯蚓“串”起了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
通河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80栋育秧大棚,以发展地摆黑木耳为主,此外,还增添了羊肚菌、朝天椒、圆枣子(软枣猕猴桃)等种植新品种,让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多元化,为农业增产增收开辟了更广阔的新路。
据通河县农业农村局统计,随着绿色农业“双百工程”和“六统一”的推行,通河生态稻从选种育苗到加工销售都明确了标准。农业生产依托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着力推行工厂化集中育秧,提升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了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仅省田、省本、省时、省工,也十分适合机械化作业,开启了稳粮增收的新模式。
如今,通河县10%以上的稻田都建立起统一的育秧棚区,水稻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率明显提升,水稻品种也向绥粳、龙稻、稻花香等几个系列实现统一,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已成为粮食连年增产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