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弘扬抗联精神 传承抗联文化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 陈鹏
文章字数:4012
  日前,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张安顺书记作题为《牢记初心使命、扛起省会担当、奋力推进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报告。张安顺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的十一项主抓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是“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赓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旅产业,打造冰雪文化之都”。通过分析解读报告可以看出,这次党代会为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赓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事业就是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事业尤其重要,应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丰富多彩的哈尔滨地方特色文化包括金源文化、移民文化、侨民文化、抗联文化、冰雪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其中抗联文化表现了哈尔滨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反击外来侵略、反抗法西斯暴政、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文化现象。抗联文化是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哈尔滨近现代革命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所蕴含的精神值得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思考,它所包括的物质文化有待史学研究者潜心发掘。
  弘扬抗联精神,树立共产党员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文化中抗联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联文化是培育抗联精神的基础养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斗争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抗联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蕴含了三大精神。首先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抗联的核心精神。它形成于东北三省危亡之时,东北民众国破家亡之际。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向战场,誓死抵抗侵略者,这其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儿童,更多的是热血青年,他们表现出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富饶广袤的东北,欺凌、残害东北同胞,破坏、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在东北大地上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累累罪恶天人共怒。在此危急之秋,全国的爱国志士奔赴东北,走进抗联队伍,凭一腔热血,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长达十四年最悲壮的抗战史。很多抗联战士或许不会解释爱国主义,甚至不会书写爱国主义这些字。但他们的心中有“爱国”两个字,他们热爱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绝不允许敌人抢去。这就是他们朴素的爱国情怀,留给后代的爱国精神。
  其次是革命主义精神。在抗战期间,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土的神圣。铭记他们的牺牲奉献,传颂他们无畏的英勇精神,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在日伪军铜墙铁壁般合围下,抗联战士们缺吃少穿、病饿冻伤是常态,用树皮、草根果腹,用破布、麻袋暖身,用简易草药疗伤治病。食物、药品的匮乏、天气的寒冷、病体的折磨、伤病的痛苦,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断侵害抗联将士的身体,同凶残的敌人一样夺走了无数优秀战士的生命。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棉絮、魏拯民政委的疾病、赵一曼腿上的枪伤,还有许多无名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敬佩的先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论是直接参加前线战斗的战士,还是在敌后开展地下活动的工作者,还有用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战的幕后英雄,他们都投入到抗战中,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每一个抗战志士都不惜自己的血肉之躯,拼尽全力同日伪军进行着宁死不屈的斗争。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为了3000万东北父老的国仇家恨,这些战士挺身而出,英勇顽强地与日本侵略军做殊死搏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为后人敬仰的英雄,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第三是国际主义精神。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喧嚣,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暴虐,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中华儿女始终没有屈服,艰苦斗争。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时获得了国际友人帮助。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有朝鲜人、有苏联人,还有反战的日本志士。特别是朝鲜友人,由于国破家亡,他们同样对日本帝国主义怀有刻骨的仇恨。许多朝鲜共产党员和中国战士一道打击日寇,他们爬冰卧雪、流血流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不分国籍、不分民族的国际主义精神时时体现在抗联队伍中。不愿受压迫的人民团结起来,反抗法西斯暴政、获得民族解放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的愿望。国际主义精神,构成了抗联精神的一部分。
  传承抗联文化,推动哈尔滨发展
  弘扬抗联精神,还要传承抗联文化,本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5年哈尔滨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保护传承抗联文化应从会议精神出发,以《哈尔滨市东北抗联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为契机,大力建设,广泛宣传,为哈尔滨社会的发展服务。
  2021年10月29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哈尔滨市东北抗联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哈尔滨市抗联文化的保护传承有法可依,为保护传承抗联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条例》中对东北抗联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其他抗日武装有关的,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里的物质文化包含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及其遗物;与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有关的遗址、代表性实物;具有重要影响的英雄烈士事迹发生地或者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反映东北抗联历史、精神的重要文献资料、代表性实物;其他与东北抗联文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和实物。精神文化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抗联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战斗间隙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曲、报刊、话剧、宣传画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有力地传播了抗联精神。
  各种各样的东北抗联文化在抗战时,稳定了军心、动员了群众、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具有三大精神的抗联文化对今天哈尔滨的建设和发展仍有重大意义。保护和传承抗联文化,发挥抗联文化的作用,在新时代服务于哈尔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加强抗联文化保护和传承。抗战胜利距今已有77年,“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已远离91年,我市仍有部分抗联文物没有被发掘保护,在哈抗联老战士因年事已高,亦相继离世,从事抗联文化研究的学者稀缺。所以要抓紧时间保护、传承抗联文化,将其列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条例》规定,文化旅游部门应当会同退役军人事务、史志研究、老区建设促进等单位,开展东北抗联革命文物调查,征集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做好东北抗联文化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工作。一方面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发掘和整理相关史料,特别是要抓紧时间采访抗联老战士或家属,运用录音、录像等方式留存口述资料。另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抗联文化遗迹的登记备案,制定抗联文物名录。由于普通民众对抗联文化了解较少,对抗联遗迹、遗物认知有限,造成很多珍贵的抗联文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相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合作和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相应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使文物世代传承下去,发挥其更长久的文化影响力。
  (二)大力宣传抗联文化。东北抗联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之一,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着东北抗联爱国主义、革命主义、国际主义等伟大精神。而这些精神对目前哈尔滨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条例》规定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东北抗联文化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讲好抗联故事,推动抗联文化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增强抗联文化传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教育部门是讲好抗联故事的主力,东北抗联文化可以深入到课堂,让少年儿童从小了解、熟悉抗联文化,能讲抗联故事、知晓抗联人物,其中尚志大街、一曼街、靖宇街、兆麟公园等以抗联先烈命名的街道和公园在哈尔滨已经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些地名进行讲解,进而增进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荣誉感。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应该利用抗联文化资源,开展专题陈列展览、公益讲座、阅读推广、微信公众号传播等手段,向公众宣讲抗联文化,营造全市上下传承抗联文化的良好氛围,以促进哈尔滨市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挖掘抗联文化旅游资源。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特别是东北14年抗战,党派出了大批优秀干部在哈尔滨从事抗日斗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冯仲云等人都留下了抗日的足迹。这些英雄人物对哈尔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抗联遗迹,为我市积累了大量抗联文化旅游资源。《条例》明确规定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东北抗联文化传承利用纳入本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将抗联文化资源与当地其他文物古迹、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结合,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抗联文化旅游品牌。在开发、推广具有东北抗联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哈尔滨及所属县市已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依兰四块石抗联遗址、五常凤凰山抗联密营遗址、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等都是抗联文化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我市还应进一步整合各个抗联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设计旅游线路,更好地传承东北抗联文化,为哈尔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东北抗联的抗战,曾被誉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东北抗联将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在艰苦岁月里形成的抗联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积极地宣传、保护和传承,使之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文化,使其为哈尔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