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融合哈尔滨历史文化 打造冰雪文化之都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 邢芳芳
文章字数:2942
  壬寅初春,中共哈尔滨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结合哈尔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今后五年打造“七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为扛起省会城市担当、做好龙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尤其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全世界对中国冰雪文化的关注余温未消之际,哈尔滨借势造势提出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可谓创新飞跃,正当其时。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遵循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鼎力支持和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正在抢抓后冬奥时代机遇,开启了奋力打造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的新征程。在建设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冰雪文旅产业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科技资金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同时,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因素。
  哈尔滨,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同时,又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各族先民们在这片每年冰冻期长达半年的土地上以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和乐观的精神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哈尔滨历史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今天哈尔滨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旅产业,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宝贵精神财富。
  哈尔滨市是一座以文化多元而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金源文化、欧陆风情文化、红色文化、俄侨文化、闯关东文化和京旗文化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历史文化。尽管在时代、群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表现出种种显而易见的差别。然而,每一种历史文化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地域性基本特征,生长在同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犹如同属一个母亲所孕育的孩子们,即使样貌各异,但是终归有着相似的基因和成长经历。哈尔滨,这片深居东北大地的沃土,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作用下,冰雪就是她先天的基因和独特的气质。因此,在哈尔滨的每一种历史文化中,我们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它们各自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冰雪文化元素。
  哈尔滨历史文化中的冰雪文化元素蕴含在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多个方面。以建筑为例,相比其他地区的房屋建筑,要在哈尔滨这样严冬时滴水成冰的地域安居乐业,房子的良好保暖性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哈尔滨现存有大量的欧式建筑,无论是中央大街两侧各种造型别致的楼台,还是大直街上那种庄重肃穆的“大石头”房子,乃至作为原中东铁路职工宿舍的朴实简单的“黄房子”,其建筑的墙体厚度数尺,坚固保暖,可以隔绝冬日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在房屋的内部结构中,也往往要有能够燃烧取暖的欧式壁炉或其他炉具设备。冬日里,即使室外白雪皑皑,屋子里还是暖意融融,安然起居。在房屋的外观颜色方面,哈尔滨的这种欧式老建筑多以淡淡的暖黄色为主,这种明亮的颜色,不仅可以使这里久处寒冷的人们在视觉上感到一份暖意,同时也给人一种明快清新的活力,这也是一种哈尔滨人即使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不会被冰封而沉寂的精神写照。
  如果说这种由中东铁路修建而兴起的欧式建筑是现代文明的舶来品,那么金源文化和京旗文化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代表。金源文化和京旗文化都是以今天满族人民的祖先为主体创造出来并延续下来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一个世居民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族系,而后经历了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及满(洲)族不同发展阶段,世代以渔猎采集及农耕为生,历时千年,繁衍生息。在满族的传统民居中,自然不缺乏他们对抗寒冷气候的发明创造。如东北满族的“万”字炕,指屋内在南北西三个方向都修建火炕、并且连接在一起。炉灶燃火,烧锅做饭,燃烧的热量进入炕内,三炕连通,天寒地冻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住室内可贵的热气。这种“万”字炕在今天哈尔滨地区尤其是满族聚集的五常、阿城和双城的农村老房子里还能看到,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抗严寒、战胜自然的智慧和力量。
  在饮食方面,哈尔滨的独特自然环境更是造就了别有风味的佳肴美食。哈尔滨脚下肥沃的黑土地就是千百年来大自然对生活在此人们的一份厚重的恩赐。黑土地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的特点,素有“谷物仓库”之称,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不可再生土壤资源。这种黑土地正是地表植被死亡后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后形成腐殖质演化而来。肥沃的土地滋养出丰盛的物产。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山珍水鲜为哈尔滨的美食提供了最重要的优质原材料。在哈尔滨,无论是西式餐饮中的红肠、面包或葡萄酒,还是中式的熏酱、烧烤或炖菜,那醇厚的味道和充足的分量都是黑土地对这里人们一份慷慨的馈赠。
  上天往往在关上一座房子大门的同时,又会悄悄地打开它对向太阳的天窗。哈尔滨的寒冷气候的确不利于生物的自然生长,但是却为食物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优越条件。人们利用这种“天然大冰箱”的特殊自然条件,积极探索出很多令人惊叹的美食种类。人们把大黄米和大芸豆加工成面团和豆馅包在一起,户外一冻,就变成了既营养又耐饿的黏豆包。人们把鲜肉鲜鱼埋在雪堆里,在人工制冷技术诞生之前就掌握了超长时间的食物储存方法。人们还把山楂、梨和柿子等水果进行特色的“冷加工”,从而创造出冰糖葫芦、冻梨和冻柿子等这些只有在东北才能吃出感觉的新美味。
  东北人有着对冷饮着迷的嗜好。越冷越吃,已成习俗。在哈尔滨能看到那种只有在冬季的东北才能见到十分豪放的冷饮销售场面。中央大街上,即使天寒地冻,已有百年历史的马迭尔冰棍仍颇受欢迎,顾客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零售的各色冷饮一箱箱露天摆放。小孩路过,依依不舍,大人出手,至少买十个!商家“敞亮”,买十送一,一买一卖,各自满足,互赢互利,尽显哈尔滨人实在爽朗利落豁达的个性。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这正是哈尔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共同造就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哈尔滨人早已对严寒的自然气候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同时,哈尔滨人不但无畏寒冷,而且以冰为傲、以雪为乐,创造和发展出冰灯雪雕和滑雪冬泳等艺术体育领域的新奇迹,使哈尔滨的冰雪文化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动人心魄的独特魅力。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当代,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展现平台。今天,哈尔滨发展冰雪文化有着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这里有闻名中外的哈尔滨冰雪节、绮丽梦幻的冰雪大世界、条件优良的亚布力滑雪场和各种热情洋溢的冰雪运动。这里还是中国乃至世界冰雪比赛项目冠军成长的梦想地,有着深深根植于冰雪文化、冰雪运动的广泛群众基础和记忆情怀,拥有着中国人对冰雪最为浓厚的热爱之情!
  历史铸就了现实,现实必将续写历史。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的打造,必将在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散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与冰雪文化原本就互为表里。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中的冰雪元素,把哈尔滨历史文化中各个时代、民族、领域的成功经验和独特感受融入冰雪文旅产业的产品服务中,既可以赓续城市文脉,又可以增加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进而构建出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更具特色的生动形象和鲜明个性,让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不仅有活力有名气,更有来历、有故事、有深意,使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从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未来五年哈尔滨打造冰雪之都的奋斗目标助力添彩。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