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种下“科技种” 收获“金豆子”
巴彦“种豆村”种植优良品种,让黑土地成致富“宝地”
文章字数:919
  ■王晓东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深秋时节,金豆摇铃,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迎来一年最忙碌时节。经过测产,今年3200亩地里种植的“东农252”大豆种子,亩产量超过420斤。丰裕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豆村”,乡亲们凭借种种子“金豆”,踏上了奔富路。
  折下一枝豆荚,用手轻轻一捏,几粒浑圆的豆粒滚入掌心,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用手捻了捻,今年的收成他心里就有数了,“又是一个丰收年”。
  于云波说,丰裕村成为“黑土保护第一村”,变身“种豆村”“金豆村”,得益于松花江支流泥河冲击形成的得天独厚黑土层,更离不开多年来持续开展的黑土保护工作。自然条件、乡亲们的黑土保护意识、科技支撑,让这片神奇、难得的黑土地成为致富“宝地”。
  秋收时节,最能体现大马力农机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丰裕村大型机械化作业,前面收粮后面翻地,秸秆全量还田……秋收后,黑油油的土地随即进入休养生息状态。村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拥有大型自动行走青贮机、大豆联合收割机十几台,全村120户农民带地入社都成为了社员。丰裕村每年秸秆翻埋、整地起垄完成最快,封冻前都能干完。
  巴彦县黑土保护技术由省农科院提供支持,黑土地“大熊猫”得到精心呵护,“藏粮于地”保障了丰裕村大豆连年丰产,品质不断提升。“凭借子粒饱满,品质优良,每年丰裕村的‘商品豆’每斤比市场价高出2至3角钱,农民根本不愁卖粮。”于云波说。
  今年,丰裕村与东北农业大学签下了共建协议,成为豆种繁育基地,种植了3200亩“东农252”大豆。自从承揽下种“金豆”重任,丰裕村的乡亲们干劲儿更足了,种上了豆种,收益再度攀高。
  于云波说,合作种植采取“学校+乡村+合作社”的形式,每年种植都有科学规划,推行农业三减、秸秆还田、米豆轮作。通过统一种植标准、统一销售的运行机制,使农民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乡亲们致富路上又多了一重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豆种植补贴增加,农民种大豆热情越来越高,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巴彦大豆”,竞争力逐渐显现,在深加工领域产生了明显的原料优势和品牌效应。
  于云波介绍,目前丰裕村的豆浆、豆皮、豆干已闻名全县。下一步,村里打算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大豆产品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和产业价值,通过提高原粮附加值,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和实惠。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