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开启进入城市之门的钥匙
文章字数:1578
地标,城市的图腾。铭刻着城市故事,凸显着城市形象,浓缩着城市文化,凝聚着城市精神。
每到一地,必先置一张地图,觅其地标,恭恭敬敬欣赏、揣摩,品味其文化品位,精读其精神内涵。
当然,最常欣赏甚至感动的,是所在城市——哈尔滨的地标。那叫一个看不够、赏不完、品不厌,悟不尽。越看越觉艺术,越赏越觉经典,越品越有品位,越悟越有内涵……
与许多城市不同,哈尔滨标志性地标有3个。
防洪纪念塔。全称为“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建成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市军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修建。雄踞美丽的松花江畔,塔身高耸,罗马柱联成的环廊,塔前艺术喷泉,同置于一个圆形广场之内,形成天水交融,视野宽阔,开放通透,大气磅礴的艺术空间。塔顶端红旗周围,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高大英武,标致可亲。塔身中部,24位抗洪英雄人物的浮雕塑像,把抗洪斗争生动场景凝固成历史的瞬间。这是一幅英雄的画卷,一部辉煌的史册。
喜欢欣赏防洪纪念塔既古典、又浪漫的建筑艺术风格,被称为“天使”的科林斯式柱,柱头盛开的花朵,绽放着遥远古罗马的传说。作为哈尔滨的骄傲和城市符号,防洪纪念塔代表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名播中外。
圣·索菲亚教堂,建于哈尔滨建城初期,拜占庭建筑艺术风格的东正教堂,与建筑艺术广场成为游客欣赏、惊叹、拍照的“打卡点”,留作亲临“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回忆凭据。
哈尔滨大剧院,蜿蜒于靓美如画的松花江畔,逶迤在驰名遐迩的太阳岛旁。这座高雅音乐的“八音盒”,戴着2015年度“世界最佳建筑”、2017年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等诸多桂冠,闪耀着“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特征”灵感的光环,被荷兰MARK评价为“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延续”。作为哈尔滨近年诞生的新地标,不仅吸引着外地人的目光,也成为市民向往的音乐胜地。
欣赏地标式建筑艺术品,会令人惊艳其艺术之美、惊羡其身姿曼妙、惊叹其疑似天人创造,惊诧其诸多艺术精品竟同聚一座城市。于是,自豪之情由然而生。作为一名哈尔滨人,能常常徜徉于防洪纪念塔广场、索菲亚教堂建筑艺术广场、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广场,近距离、多维度、“全天候”欣赏、拍照、揣摩、品味,得天独厚!
哈尔滨地标,开启进入城市之门的钥匙。“了解一座城市,就去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哈尔滨的3座地标就是3座博物馆。
圣·索菲亚教堂,另名“建筑艺术博物馆”。高大宽敞华丽明亮的厅堂里陈列着哈尔滨各种艺术风格建筑的老照片。一番“朝拜”,便是“拜读”了城市建筑艺术史,顺便了解了欧洲建筑艺术的来龙去脉。之后,你可徜徉于中央大街或市内长街短巷,用“文化”的眼光,以圣·索菲亚教堂为开端,去逐一实地考察、欣赏那些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建筑艺术“实例”,感悟“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神韵。
哈尔滨大剧院身侧是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在这里,你会读懂“音乐之城”的百年历史,“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百年哈响”那些迷人的老故事;再重新审视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音乐公园、音乐广场,以及中央大街随处可见的“街头音乐艺术”,实地感知“音乐之城”的魅力,你就会理解,60年前,从松花江畔飞机造型的哈尔滨青年宫“起飞”,一路“飞”来的“哈夏”是怎样播撒了满城优美音符,音乐是怎样滋养了这座城市的大气、洋气、浪漫和热情,连松花江的浪花都能“飞出欢乐的歌”。
防洪纪念塔,猎猎的红旗,巍巍的塔身,英雄的浮雕,联袂并肩的环廊,处处放射着伟大抗洪精神的光芒。
总觉得防洪纪念塔是一座碑,镌刻着“哈尔滨精神”。这精神,已远远超出“抗洪精神”范畴。
这是一座有着深刻文化艺术内涵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为反抗外敌侵略、为解放新中国、为抗美援朝、为建设新中国、为改革开放做出无私奉献的城市;更是一座有着不朽荣光的城市,共和国的史册上有着其浓浓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