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文章字数:2336
■新华社记者 林晖 王子铭 王思北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举旗帜、明方向,守正道、开新局。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汇激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
秋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宽阔的长安街上阳光铺洒。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静谧而庄严。
一年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
“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在历史长河中审视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世界风云中认识文化塑造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
几天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走进景德镇,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此行一项重点考察内容。
总书记从陶瓷文化,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致力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总书记念兹在兹、饱含期许。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系统谋划、身体力行中,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掀开崭新篇章。
以文兴邦,充分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西宁宏觉寺,千年古刹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听过丝绸之路的车马辚辚,镌刻下民族交融历史和团结印记。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发挥文化功效,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建设金融强国,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阐明“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等五方面实践要求,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涵养;
推进依法治国,强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法治动力;
围绕党的建设,明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文养廉的浓厚氛围。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为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文化新路径、拓展了文化新空间。
铸魂育人,为奋进新征程固本培元、凝心聚力——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伴随着《向祖国英雄致敬》雄壮激昂的旋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鼓舞着新时代奋斗者前行的脚步,凝聚起全社会建功立业、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从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到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再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化人,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号召党员“通过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叮嘱年轻干部“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求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打牢理论基础、铸牢思想之“魂”,以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踏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
赓续文脉、留住根脉,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北京中轴线,“文化之脊”历久弥新。这条始建于13世纪、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彰显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成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世界遗产大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2024年9月,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壮阔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下转第六版)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举旗帜、明方向,守正道、开新局。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汇激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
秋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宽阔的长安街上阳光铺洒。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静谧而庄严。
一年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
“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在历史长河中审视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世界风云中认识文化塑造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
几天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走进景德镇,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此行一项重点考察内容。
总书记从陶瓷文化,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致力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总书记念兹在兹、饱含期许。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系统谋划、身体力行中,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掀开崭新篇章。
以文兴邦,充分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西宁宏觉寺,千年古刹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听过丝绸之路的车马辚辚,镌刻下民族交融历史和团结印记。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发挥文化功效,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建设金融强国,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阐明“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等五方面实践要求,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涵养;
推进依法治国,强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法治动力;
围绕党的建设,明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文养廉的浓厚氛围。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为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文化新路径、拓展了文化新空间。
铸魂育人,为奋进新征程固本培元、凝心聚力——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伴随着《向祖国英雄致敬》雄壮激昂的旋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鼓舞着新时代奋斗者前行的脚步,凝聚起全社会建功立业、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从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到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再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化人,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号召党员“通过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叮嘱年轻干部“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求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打牢理论基础、铸牢思想之“魂”,以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踏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
赓续文脉、留住根脉,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北京中轴线,“文化之脊”历久弥新。这条始建于13世纪、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彰显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成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世界遗产大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2024年9月,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壮阔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