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商贸流通短板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文章字数:1957
■本报记者 阴祖峰
县域是承接城市技术和服务溢出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连通城乡要素和商品流动的中间管道。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杨守德认为,近年来,哈尔滨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心正不断向发展县乡就地型城镇化转移,但城乡长期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致使农村商业存在着业态设施水平不高、商品服务供给不足、主体下沉意愿不强、农产上行通道不畅、监管治理力量薄弱等五大关键短板弱项,制约了我市城乡消费联动和商品市场统一。
杨守德建议,应顺应城乡动能转换和农村消费提质升级的潜在趋势,有效发挥县域商业的纽带和引擎作用,不断完善县域商贸服务体系,通过优化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对于培育完整的城乡内需体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完善商业下沉机制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杨守德认为,应有序引导城市饱和商业业态向县域和农村下沉,让农民在县域乡镇实现与城市同质的商品、同标的服务。
“一方面优化商业业态布局,改造县域商贸设施。”杨守德建议,应重点改造升级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重点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增加生活服务功能,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把一批村里的“夫妻店”改造升级为新型连锁便利店。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提升商品服务供给质量。”杨守德建议,应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加大汽车、大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投放,加强售后维修网点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同时,改善提升乡村旅游商品和服务供给,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培育特色农村休闲、旅游、观光等消费市场。”
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
推动商业助农增收
杨守德建议,应以品牌化和绿色化为牵引,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以田头市场建设为抓手,提高农产品就地商品化能力;以发展公益性市场为补充,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补齐冷链设施短板、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杨守德表示,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方面,在产地加工环节,加大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发展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在流通储运环节,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设施建设,加强移动式冷库应用;在终端配送环节,引导生鲜电商、快递企业建设前置仓、分拨仓,配备冷藏和低温配送设备。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方面,应结合县域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展会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强特色农副产品持续供给能力。
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推动电商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社交电子商务、社群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杨守德建议,应实施乡村电子商务升级工程,支持电商企业在乡镇和农村建设服务网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电商销售比例。
杨守德认为,应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园、农产品集散市场开展直播电商,注重培育一批本地、本村网络直播带货能人,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强化农村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等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统筹农村地区寄递物流资源,鼓励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广富裕县“县域物流+农村电商”模式,通过整合快递公司、建设分拣中心、降低收费标准、完善业务结构,逐步健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
补强县域供应链
杨守德建议,应培育县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农村本地传统流通企业加快数字化、连锁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由传统流通环节向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转变,促进县域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全流程高效协同。
杨守德认为,应鼓励大型电商、快递和龙头商贸流通企业以县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为中小企业、个体商户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销售分析、库存管理、店面设计等服务,增强农村实体店铺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挖掘培育一批农村商业带头人,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
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营造安心消费环境
“良好的经营和消费环境是提高消费满意度、激发连锁消费的重要保证。”杨守德认为,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方面,应重点加强监管力量和分类指导,强化跨部门协同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下沉执法力量提高农村流通产品监督抽查覆面,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在营造安心消费环境方面,杨守德认为,应重点完善市场准入和维权机制,加强农村商品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消费投诉、举报的受理、查办、反馈工作机制,引导设立乡镇消费维权服务站,及时调解处理消费纠纷,加快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聚焦网络购物、拼团等新兴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县域是承接城市技术和服务溢出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连通城乡要素和商品流动的中间管道。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杨守德认为,近年来,哈尔滨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心正不断向发展县乡就地型城镇化转移,但城乡长期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致使农村商业存在着业态设施水平不高、商品服务供给不足、主体下沉意愿不强、农产上行通道不畅、监管治理力量薄弱等五大关键短板弱项,制约了我市城乡消费联动和商品市场统一。
杨守德建议,应顺应城乡动能转换和农村消费提质升级的潜在趋势,有效发挥县域商业的纽带和引擎作用,不断完善县域商贸服务体系,通过优化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对于培育完整的城乡内需体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完善商业下沉机制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杨守德认为,应有序引导城市饱和商业业态向县域和农村下沉,让农民在县域乡镇实现与城市同质的商品、同标的服务。
“一方面优化商业业态布局,改造县域商贸设施。”杨守德建议,应重点改造升级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重点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增加生活服务功能,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把一批村里的“夫妻店”改造升级为新型连锁便利店。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提升商品服务供给质量。”杨守德建议,应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加大汽车、大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投放,加强售后维修网点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同时,改善提升乡村旅游商品和服务供给,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培育特色农村休闲、旅游、观光等消费市场。”
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
推动商业助农增收
杨守德建议,应以品牌化和绿色化为牵引,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以田头市场建设为抓手,提高农产品就地商品化能力;以发展公益性市场为补充,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补齐冷链设施短板、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杨守德表示,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方面,在产地加工环节,加大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发展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在流通储运环节,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设施建设,加强移动式冷库应用;在终端配送环节,引导生鲜电商、快递企业建设前置仓、分拨仓,配备冷藏和低温配送设备。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方面,应结合县域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展会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强特色农副产品持续供给能力。
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推动电商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社交电子商务、社群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杨守德建议,应实施乡村电子商务升级工程,支持电商企业在乡镇和农村建设服务网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电商销售比例。
杨守德认为,应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园、农产品集散市场开展直播电商,注重培育一批本地、本村网络直播带货能人,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强化农村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等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统筹农村地区寄递物流资源,鼓励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广富裕县“县域物流+农村电商”模式,通过整合快递公司、建设分拣中心、降低收费标准、完善业务结构,逐步健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
补强县域供应链
杨守德建议,应培育县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农村本地传统流通企业加快数字化、连锁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由传统流通环节向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转变,促进县域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全流程高效协同。
杨守德认为,应鼓励大型电商、快递和龙头商贸流通企业以县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为中小企业、个体商户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销售分析、库存管理、店面设计等服务,增强农村实体店铺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挖掘培育一批农村商业带头人,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
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营造安心消费环境
“良好的经营和消费环境是提高消费满意度、激发连锁消费的重要保证。”杨守德认为,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方面,应重点加强监管力量和分类指导,强化跨部门协同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下沉执法力量提高农村流通产品监督抽查覆面,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在营造安心消费环境方面,杨守德认为,应重点完善市场准入和维权机制,加强农村商品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消费投诉、举报的受理、查办、反馈工作机制,引导设立乡镇消费维权服务站,及时调解处理消费纠纷,加快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聚焦网络购物、拼团等新兴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