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7月18日,工人在湖北长江大桥施工现场施工。 新华社发
多地高温来袭,如何更好保护劳动者?
7月22日迎来大暑节气。全国多地高温来袭,预警信号频频亮起,高温下的劳动者面临“烤”验。
记者日前走访北京、河南、安徽等地发现,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优化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发放补贴等举措,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但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存在措施落实不到位和一些劳动群体被忽视的情况。
重点群体高温保护如何?
下午4点,北京美团配送骑手王朝凤在送完第30单后,一口气喝完了大半瓶矿泉水。“今年高温来得更早,也来得更猛。”王朝凤说。
对于如王朝凤一样的配送骑手来说,跟随高温而来的,还有增长的订单。高温天气下,快递小哥配送的矿泉水、饮料等水饮消费增加,这些物件较重,配送也更吃力。
“公司为快递员配备了帽子、面巾等防暑装备,站点也配置了藿香正气水等夏季常用药。”菜鸟速递太原龙城站站长王帅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美团、菜鸟速递等公司大都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免费发放防暑物资和药物,调整优化配送范围和取送路线,并发放“高温关怀金”等专项补贴。
调整优化作业时间和工作环境被多地列为高温劳动保护的重点。
山东要求,用人单位要合理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户外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酷热时段作业;陕西要求,适当增加劳动者休息时间和轮换班次。
在北京轨道交通28号线1标项目建设工地,项目部调整了施工时间,早上开工时间由原先的7点调整为6点,下午从2点调整为4点;在广西,南宁市兴宁区调整环卫工人作业时间和模式,高温时段以快速保洁和机扫保洁为主。
一部分高温作业群体尚处保护之外
下午1点,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一处建设工地,水泥工张庆(化名)短暂休息后,便开始了工作。不到半小时,张庆就浑身湿透。带着盐分的汗水冷不防流进眼里,他拿起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
根据有关规定,出现高温天气时,用人单位要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没发过,也没听说过。”当被问及是否发放过高温津贴时,从业15年的张庆笑着摇摇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西峰表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不少未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强,还未得到实质性的政策保护。
如张庆一样,一些在田间地头灵活就业的群体也“游离”在高温劳动保护之外。
201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劳动保护工作作了系列部署,其中明确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
“但从实践看,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更容易受到高温保护,未签订正式合同的建筑工人、农机手等群体很难得到高温劳动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针对职业性中暑工伤维权难,张西峰建议,工伤认定机构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收集相关材料,联动劳动监察机构督促用人单位提供必要材料;职业病鉴定机构要总结和优化职业性中暑鉴定程序;检察机关也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劳动者要注意保留考勤表、天气预报等能够证明工作环境的有效证据,保管好医疗机构出具的载有明确病因的诊断书,这有助于维护个人权益。”张西峰说。
许光建建议,各地应视情做好高温预警和劳动保护提醒,督促用人单位在工资发放中明确标注高温津贴。对于少发漏发高温津贴的用人单位,可进行提醒,严重的要处罚。
许光建说,社会各方应当积极行动、互相配合,努力给劳动者更多尊重和关爱。(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