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 释放冰城新动能
——访黑龙江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苏屹
文章字数:1770
  ■本报记者 阴祖峰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重大部署,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黑龙江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苏屹认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哈尔滨应紧密结合创新资源、产业基础以及科研条件等,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更加精准高效的指导,释放出冰城发展新动能,推动龙江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苏屹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遵循。“哈尔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资源,应聚焦自身优势、善用比较优势,在培育和激发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动能上多下功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
  苏屹建议,应依托哈工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和哈尔滨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在物联网、新一代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领域蓄力发力;搭建电子信息核心技术创新平台,打造集研发、创新、孵化、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和企业参与,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依托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聚焦生物农业、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重点领域,提升生物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加快形成重大原创性成果。应聚焦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与国内外先进城市进行合作与交流,支持一批如大庆页岩油“智慧油田”、齐齐哈尔重型装备高端制造等重点项目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更多“数字领航”企业。
  先立后破
  统筹兼顾发展新质生产力
  苏屹认为,应统筹兼顾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发展新的产业和生产力,再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避免出现未“立”先“破”或只“立”不“破”的现象,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哈尔滨产业涵盖类型广泛且多元,应夯实‘稳’基础,统筹规划发展路线;注重‘立’实效,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发‘破’动能,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苏屹建议,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农机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建立起自主创新、行业领先、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持续扩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和产业链中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平台,聚焦未来产业交叉学科领域的核心技术,组建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加快“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高质量转移转化,形成一批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边转化边布局,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传统不等同于低端,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苏屹补充道,对于传统的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应坚决予以淘汰,以释放资源空间;对于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等仍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传统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提升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类指导
  精准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
  苏屹认为,应结合哈尔滨产业发展实际,把产业底数、优势、劣势认识清楚,形成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产业图谱,实现科技创新“软环境”和产业发展“硬实力”两方面双轮驱动,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
  苏屹建议,应着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建设人才高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深入推进哈尔滨新区科学城、黑科技双创生态圈建设,发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促进要素流转功能,不断培育新项目、催生新产业、激发新动能。应结合哈市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出台重点指导纲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形成有利于技术突破的良好氛围,为技术产业化打好基础。应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产业互补,打造国家级区域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圈和创新圈,支持符合条件的研究所、科研院校和企业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着力推动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