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42吨“土豆芯片”入库待播
通河县10万亩江湾地科技备春耕,变身增收“聚宝盆”
文章字数:781
  本报讯(张明哲 记者 罗彦坤)3月29日,两辆大货车驶进通河县祥顺镇南六方村,车上满载着从牙克石运来的首批马铃薯种,共42吨。依托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指导,远道而来的“土豆芯片”入库,通河县10万亩江湾地开始憧憬丰收。
  江湾地受汛期涨水影响,以前是否有收成完全“靠天”。近年来,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逐渐摸索出了成功种植经验,并通过为乡亲们对接新农技、引导选种早熟早产农作物,取得显著成效。
  指着农机大库内的两台马铃薯播种机,南六方村党支部书记于飞说:“这是今年新买的,花了3.8万元,乡亲们认准了种土豆这条路,添了新机器种地更省事高效。”
  看着土豆种子搬进库房,乡亲们脸上挂满笑容。“等三五天后土豆冒芽儿,就能削切了,地再缓缓就直接种了。”一位农户说。
  为了抢积温,通河江湾地的马铃薯种植尝试了两种方式:大棚育苗移栽、原地覆膜种植。“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大棚育苗成熟更早,6月末就能收,成本也更高;原地种植成熟期要晚半个月,投入少一些,但抢种二茬的风险也增加了。”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冲说,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马铃薯离田后,如果不涨水,还能种一茬白菜,种植收益提升了,农民积极性都很高。
  罗成金是南六方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在“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指导下,他种了马铃薯、大麦等作物,赶在汛期来临前就收获了可观的效益。
  今年,他的几十亩江湾地都选择种马铃薯。“连年过水,江湾地的土壤已经严重沙化,土豆最喜欢通透性好的沙土地,而且沙土地积温高,种植土豆容易高产。”罗成金说,最关键的是,种植土豆不用使农药化肥,用点有机肥就行,农业“三减”效果更明显。
  目前,通河县已建立两个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在清河镇、一个在祥顺镇。此外,还有大麦、豌豆等多个实验种植区域,选择的都是生长期短的农作物。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优,曾经的洪泛区变成了保产增收的“聚宝盆”。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