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亦师亦友三人忆
文章字数:3251

  □ 白衍吉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似水年华不相忘,亦师亦友几回梦。母校北师大使我一生魂牵梦绕,有多深的感情,就会有多少思念。入学至今已过去了六十一年,学校已经今非昔比大变样了!昌平和珠海建起了花园般漂亮的分校,老校区也容光焕发,旧貌换新颜了:巍峨耸立的主楼、气势宏阔的图书馆、典雅的京师学堂,还有更早建立的英东楼、科技楼、电子楼、艺术楼、励耘楼,由同学邱季端捐资修建的体育馆,还有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学生公寓、教工宿舍和服务楼。人间四月天,花美看校园。桃花、杏花、海棠、梨花、樱花、郁金香、月季、玫瑰竞相绽放,在校园里漫步真如同走进了春天的大花园,让人心旷神怡。
  每年我都会在北京住上大半年,每年都会去北师大校园走一走、看一看,亦师亦友的许多人常常让我一再思念。位于枣树林的西北楼是中文系的学生宿舍,我与许嘉璐的缘分由此产生。西北楼往东走我会在东北楼前停下脚步,我常想起在林英海住地见面的地方,我们情缘亦深。再往东走便是工字号楼,黄会林曾在工七楼住了很多年,二十年前乔迁到了四室一厅新居。
  今天就说说我与这三位亦师亦友的故事。1962年高考是最难的一年,按分数录取、放宽政审,我们入学即参加作文测评,学校举办学术和教学成果展,这是入学教育意在激励师生。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几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大学校园里读书、做学问的氛围促学子发愤读书学习、立志成才。那短短的三年后来被定为“重专轻红”“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在教四楼为我们主讲古汉语的是名师前辈陆宗达、俞敏、肖璋教授,许先生是不满三十岁的年轻助教,他与学生亲近如同兄长,许先生大我六岁,我一直称他嘉璐。他身材高大、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颇具学者气质和风度,十分健谈,课讲得好。小学、训诂学本为艰涩之学,但他讲起来毫不枯燥,有典故、生动有趣,料定他将来不会一般。十年动乱结束,许先生专心于学术研究和教学,成绩斐然,他任教研室主任又任系主任,1987年他便是副校长了,著述颇丰,已然文化大家了。我时任哈尔滨日报社副总编辑,在北师大曾与他见面,他还是那样热情亲近的样子。又过了两年,在黄山北海,我们有缘不期而遇,相见甚欢交谈留影,留下美好回忆。
  1998年后他连续两届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虽然身居高位,但他还是他,待人接物平和、朴实、真诚。他不仅著作等身,在古汉语、训诂学、音韵学、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多有建树,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文化科研项目,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者、代表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不仅有书相赠,而且在来哈尔滨时多次见面。有一次,他住在花园邨宾馆与我和另外两位北师大校友见面叙谈。还有一次共同在马迭尔宾馆西餐厅相聚,边吃边聊,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番侃侃而谈使人受益。
  还有一个文墨传情的故事:2008年我的一部散文随笔《人生笔记岁月琴弦》出版,我请他题写书名,他欣然应允拨冗很快寄来一稿,因为电话传音有误,嘉璐又重新用宣纸题写了两幅及署名,手迹由秘书快递给我,见字如面,倍感亲切,让我十分感动。
  林英海,比我大十一岁,是老大哥。他是调干生,在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很长时间担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爱人仍在老家县城,他一直住在东四合院的单身宿舍楼。他为人真诚,有一种令人乐于相处的亲和力,在那个年代有些做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往往以“左”为荣,而林老师以他的人品、作风和能力,受到老教授、教师和学生的尊敬和欢迎。文革开始不久他受到冲击,校园里以及校园外不可思议、不可认同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使人民遭殃、国家遭难的乱象,让多数人很快警醒。我曾多次到林老师住地,也曾去校外一起小酌,聊一些看法以排解文革带来的心忧。1968年林老师恢复工作任中文系副主任,在我们推迟一年即将毕业分配时,他告诉我说,原分配方案撤销,北京一个不留了。原来计划有的各大新闻单位和留校都没有了,面向农村、工矿、边疆、基层。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对我的同情关爱,他让我填报毕业分配志愿时要心里有数,哈尔滨方面发来我父亲的所谓“外调政审材料”:因1938年前担任过县教育会长正被审查,因此哈尔滨的保密军工厂也去不了。就这样我被分配去了哈尔滨水泥厂,并被安排到150里以外的矿山釆石场搬石头,接受“再教育”。
  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变了国家面貌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林老师离开北师大回到老家河南,历任校长、县委书记,1983年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则重新拿起笔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评论文章,调入哈尔滨日报社后历任评论员、主任,1985年任副总编辑。1990年我去郑州参加报纸会议,听说我到了,已经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的林老师乘车到宾馆先来看我了,那次去郑州还见到校友、河南日报社总编辑杨凤阁。
  2004年,林老师在担任河南省政协主席十年的岗位上退下来,来到哈尔滨,与我和几位校友一起共进晚餐。席间林老师许多爱党爱民忧国忧民的话至今记忆犹新。林老师善良正直、公道正派、廉洁清正,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品徳高尚的党的好干部。
  “鹤发童颜遮不住,神定气闲仍少年。”我把这两句诗送给年近九秩的黄会林,她是当之无愧的。她永远是笑着的、说着的、动着的。虽说是桂冠如云的名女子、资深教授,已是耄耋之年的大姐老师,但她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她比我大9岁,可从她做助教讲现代文学课认识开始,我们见面总是没大没小开玩笑。半个世纪以来趣事不少。她本是江南书香名家女子,却天生有北方男人的豪气。1950年刚16岁的会林英姿飒爽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成了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回国后保送进入北师大中文系学习并留校任教。那时她和丈夫绍武住在工七筒子楼里,我曾去探望并聊过我办班级文学园地壁报的事。
  1987年,她和我的老师中文系的教授杨占升,还有我认识的和金宏达两人同住一室为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后来成为文化大家的王富仁等,一起来哈尔滨参加学术会议。我热情地接待他们,一同参加的还有哈师大教授校友刘延年等,师生重逢、故友相会大家都非常高兴。我们乘一艘游艇,欣赏松花江美丽的两岸风光,谈笑之间往事如流,可喜迎来祖国改革开放明媚的春天。
  会林和绍武珠连璧合共同创作,影视剧作品、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如井喷一般。电影《梅岭星火》在夏衍先生指导下获得成功,之后又有话剧《故都春晓》在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他们还出版了数十万字的《夏衍传》。会林还出版了《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艺苑咀华》等专著。
  黄老师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她积蓄心力想在大学校园以及影视界“折腾”出大点的动静!1993年她在北师大办起了“北国剧社”,并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由大学生办、看、拍、评,一时成为轰动京城的新闻,连续多年热度不减。1995年她在北师大建立了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她也成为影视博导第一人。以影化人、以文化人,是她几十年不减的志趣情怀。
  她乔迁位于小红楼对面宿舍区四室新居后不久,我曾前去看望,她那天忙累了,说只想在家喝粥,告别时她送给我新出版的《大众文化论》,绍武则送我一部所著长篇小说,二位均在所赠书扉页上题写留念。
  时间到了2012年9月,我们这一届入学五十周年,适逢校庆110年,我们相约在师大看望师长、同学相聚、故地重游。20日一早我提前两小时到校,熟悉的教3楼前绿荫丛中耸立着鲁迅半身铜像和启功先生题字刻石:师垂典则,范世群伦。京师大厦广场矗立着巨大的锻铜雕塑“木铎金声”,其侧为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寓意深远,寄语学人、学子。
  主楼七层是文学院,我在办公室再一次给几位老师打电话邀请他们。我给黄会林打电话,她说正开会稍晚一会,果然她是晩了一会,但进入会议室甫坐即快人快语和我说了一个玩笑话,引得大家也笑,众师生心情舒畅,全场气氛热烈。与会的老师还有张恩和、韩兆琦、程正民、刘锡庆、傅希春、徐文等。与会者每人的心里话都很感人,我即兴赋诗一首:“五十年前初相识,风华正茂读书郎。沧桑历尽重逢日,话说当年已夕阳。只问健康心境好,无须再为稻梁谋。国运兴盛民安居,古稀犹作少年狂。”聚会后我即写一文《五十年重相会》,很快就在《北京青年报》发表,师生情谊山高水长,永志不忘,以为纪念。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