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文章字数:3161

  □ 衣殿臣

  同样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的做法和称呼也自然有所不同。或者是“走出去”,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或者是“引进来”,如今天的“一带一路”。二者既是薪火传承,又是创新发展,很值得做些探讨。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向欧洲的经济贸易之路,简称为“丝路”。通常是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而言,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起于古代中国的长安(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陆地上的通道。丝绸之路的起点都以国都为准,西汉时期的起点为长安,东汉时期的起点为洛阳,此后各朝各代依然以都城为起点。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开始延伸到欧洲。在三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便学会了养蚕、缫丝、织绸,当时丝织品是我国古代支柱性产业,大量出口。欧洲人也很喜欢美丽的丝织品,关注丝绸之路。
  公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者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公元114年至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并获得学术界和民众的认可,开始广泛使用。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一直到公元6世纪仍然保留使用,造就了多种文明,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科学知识的传播,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份几千年的宝贵遗产,所包含的33处遗产点概括了各朝各代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穴与庙宇、古道、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防御工事、古墓及宗教建筑等。所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的跨国申遗,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前面已经说过,“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最先提出来的,而1910年德国另一位学者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从文献角度对“丝绸之路”作了进一步阐述。1915年赫尔曼在《中国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一文中提出:丝绸之路应当是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岸,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这样,传统的“丝绸之路”便被认定为起自中国古代汉唐的长安或洛阳,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而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看成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会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来来往往,热闹非常。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不止一条,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汉代张骞开通的官方“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对蒙古草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由长安通到印度的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明朝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贸易,也可视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凡此种种的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国和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这是必须关注和重视的。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开创新路。习近平主席2013年秋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称之为“一带一路”。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我国便开始了具有世界性的共建“一带一路”行动。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的共建共荣的经贸之路。它的主要特点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创建与合作伙伴经济共荣的关系,努力打造政治信任、经济联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是一条通向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阳光之路,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充分体现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
  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十年间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如今这条世界多国共建的“一带一路”,已成为人间正道:它超越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法则、霸权秩序;摒弃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逻辑;跳出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博弈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永久和平普通安全的问题;不走剥削掠夺的殖民主义老路,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不搞“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超越国界阻隔,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发展阶段区别,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地缘利益纷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助力各方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实打实、沉甸甸的。从2013年至2022年,中国同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9.1万亿美元,平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这两项都已超过世界增长的平均值;中国对外投资已达2400亿美元。“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它不是对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的代替,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互相补充。现实中,“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印尼全球海洋交点发展规划、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欧洲投资计划、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等实现了对接与合作,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如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成果之一,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初步实现深水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站的无缝对接。正如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所评论的“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桥梁和纽带,让人们跨越国界更好交流。
  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效,还体现在中国帮助一些国家完成了不少“小而美”项目,在柬埔寨,中国帮助16个省修建1800余口深水井,130座社区池塘,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居民饮用水源短缺和用水卫生问题。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中国农业技术援助项目援建综合性示范农场等农业推广体系,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在赞比亚,太阳能磨坊厂为民众供应充足的玉米粉,提升当地农产品附加值。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成为当地致富草。在尼日利亚,一名9岁儿童说:“电视就像我的一双眼睛,让我一下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原来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好玩的!”这些全得益于中国援非的“万村通”项目,许多非洲村民看上了信号稳定、内容丰富的数字电视。凡此等等,都是中国帮助建设的项目,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世界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作了《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主旨演讲,引起了共建国家的热烈欢迎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更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已成为各方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之路、开放之路、繁荣之路、绿色之路、文明之路、创新之路,更是一条千载难逢的金光大道。
  文卒章而显志,笔停挥以见情,故此有联曰:“丝绸之路”垂千古,“一带一路”惠五洲。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