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雪 霁
文章字数:1674

  □ 范晓锐

  一夜醒来,鹅绒般的白雪轻柔地覆盖着周遭的一切,大地在“鹅绒”的覆盖下还在蒙头大睡。  
  阳光照在白雪上,折射出刺眼的光。房顶的雪被阳光融化了,在房檐儿倒挂成冰凌,冰凌的底部慢慢往下滴着水滴。窗台上,百合花的花蕾含苞欲放,花蕾向窗外的方向微微倾斜,努着小嘴似乎在逗弄着窗外的冰凌。隔着一层透明的、似有似无的玻璃,便是两个世界。界限似有似无,环境却是天差地别。
  我急切地穿好衣服走出家门,去享受雪后的蓝天与清冽的空气。迎面的冷风吹在脸上,像是被火炭灼烫了一下。我捂紧口鼻、压低帽檐,只露出一双眼睛环视着周围。世界是白色的,是毛茸茸的,白得令人拘谨,纯洁得让人在她面前不敢造次。
  我放慢脚步,慢慢地抬腿,轻轻地落步,唯恐脚步声惊扰了这安静的世界,让轻柔的“鹅绒”飞舞起来。
  天是蓝的,没有一丝云彩;雪是白的,没有一点杂尘。白亮亮的太阳毫不吝惜对这个童话般的世界的爱,向大地挥洒着万丈光芒。
  我走出院门,人行道上的积雪已被身穿红色或绿色荧光坎肩的清洁工打扫出来,露出了红色的地砖。善良的清洁工人在红色的地砖上撒下碎米,让雪后难于觅食的麻雀渡过难关。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在地上争食,有人走近便扑棱棱地飞到房檐和树枝上,待人们走过去,这些小鸟又落下来争先恐后地啄食。旁边的积雪上留下了密密麻麻、重重叠叠“个”字形的脚印。马路上的清雪车把积雪推到路边,集成山一样的雪堆,等待运输车拉走。路上的车像开江时江面流淌的冰排,有序而缓慢地行驶。
  迎面,一对年轻的恋人在嬉闹着:女孩穿一件淡青色的过膝羽绒服,站在树下举起手机歪着头,另一只手做V字形准备自拍;为了拍照,女孩已经脱下帽子,一头柔美的黑发垂在身后。调皮的男孩在女孩的身后,悄悄抬起脚踹在树干上,然后迅速躲开,树枝上的雪纷纷落下,落在女孩的身上头上。女孩垂下双手,没有躲避落雪,娇嗔地怒视着男孩。男孩躬着腰跑回来,站在另一棵树下陪着笑脸对女孩说:“你来踹,你来踹,我不跑。”女孩笑着紧跑几步,一脚踹在树干上。正待女孩转身欲跑时,男孩一把拉住女孩,树枝上的雪纷纷落下,女孩一头扎进男孩的怀里躲避落雪,男孩紧紧抱住女孩,女孩侧脸贴在男孩的胸前,一双粉拳在男孩的肩上拍打着,含着笑羞红了脸。
  走过这对年轻的恋人,禁不住回头望着他们欢快的背影: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热恋的吗?我这样拥抱过我的恋人吗?驻足回望雪景中欢愉跳跃的身姿,那就是我不舍而眷恋的青春,离我很近,却越走越远。
  前面就是我走过无数次、熟悉得几乎被我遗忘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我仰望着这座教堂,仔细打量着这奇特的建筑。今天,教堂红色的墙体、尖尖的钟楼格外耀眼,透过四面弧形的悬窗,能看到悬挂在钟楼里表面显出铜绿色的铜钟。钟楼的尖顶由于坡度太大,落雪没有留住,下面的缓坡上落了比其他房顶更厚的积雪。教堂的门楣是八字形,门楣上也落了积雪。整个教堂犹如戴着白色尖顶帽儿,留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也许清洁工不忍打扰教堂的宁静,教堂台阶上的积雪没有被清除。毛茸茸的积雪犹如新娘圣洁的白色婚纱,静静地铺在教堂的门前。蓝色的天空下,白雪簇拥着这美丽的教堂。这是哈尔滨特有的美景。
  1916年,德国的侨民兴建了这所教堂。它原名叫尼埃拉依教堂,解放后被直接称呼为基督教堂,现在是哈尔滨基督教会所在地。
  1896年,当年的清政府与俄国达成协议,同意俄国在中国境内修建一条铁路,横穿黑龙江省,由满洲里入境至绥芬河出境。这条铁路就是当年的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1896年开工,1903年正式通车。当年的哈尔滨是中东铁路上一个重要的车站。随着铁路的建设、开通,各国侨民纷纷前来淘金,哈尔滨由几条街、几个劳工聚集点逐渐形成繁华的具有欧陆风情的城市。
  哈尔滨诞生于中东铁路的建设,浮华在教堂鼎盛时期,繁荣于共和国的建立,昌盛于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哈尔滨是座年轻的城市,是个包容的城市,是个优雅的城市,还是个充满欧洲情调的城市,是个随处可见欧式风格建筑的城市,是个有鹅绒般白雪的城市,还是个有绚丽多彩冰灯的城市。
  如果有来世,我依然愿意生在哈尔滨,长在哈尔滨。活在这蓝天、白雪之中,活在这充满欧陆风情的童话王国里。
  作者
  哈尔滨华尔化工有限公司职工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