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47万亩农田翻埋秸秆“黑色越冬”
巴彦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文章字数:1540
  大马力拖拉机翻开黑油油的土层,将秸秆翻埋还田。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深秋时节,农田褪去金黄,全面开启“黑色越冬”模式。在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大马力拖拉机带动五铧犁,翻开黑油油的土层,将秸秆翻埋地下,今年,该县共有47万亩农田进行秸秆全量还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上,乡亲们以实际行动,保障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休养生息,“藏粮于地”为明年的丰产丰收打牢基础。
  秋翻作业 “铁牛”打头阵
  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一年的耕作,并非始于春耕时节,而是开始于更早的秋翻。从粮食离田的那一刻起,下一年的生产就按下了“启动键”。
  随着“铁牛”飞驰而过,黑土地泛起油光。抓起一把黑土,轻轻一捻,松散如粉。“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说的就是咱村这种黑土地,玉米亩产吨粮,大豆亩产超过450斤。”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说,丰裕村是全县最早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保护黑土地“铁牛”打头阵。
  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1.5米厚的黑土层既是河流冲击送来的大自然馈赠,更是乡亲们多年来对黑土地持续保护的积淀。
  王洪军是丰裕村的种粮大户,他心爱的座驾是一台“凯斯305”,这个“宝贝”在村委会农机大库里有专用车位,每年春节还要披红戴花。今年秋收生产中,它又立了大功,不但王洪军自家的120亩大豆田秋翻完毕,村里的活儿它还承担了不少。“再干十天,抢在封冻前把地耕完,咱的‘铁牛’也要进屋‘猫冬’了。”王洪军骄傲地说。
  近年来,巴彦县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18个乡镇组建起农机合作社45家,农机总量达7万余台,其中2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铁牛”多达1012台。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氡告诉记者,巴彦县机械化耕作水平在全市位居前列,大农机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人勤地不懒,产量有回报”,这个道理日益深入人心。
  秸秆还田 制度作保障
  技术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在巴彦县松花江乡民胜村,村民刘力正开着自家的小四轮进行秋翻地作业,机车马力虽小,但非常适合边角地块生产,进度并不慢。
  “今年的粮食产量是30年来最高的,这和连续多年秸秆全量还田有直接关系,乡亲们尝到了‘藏粮于地’的甜头儿,咋干心里有数。”刘力说,乡亲们秸秆还田的积极性这么高,关键是有补贴,农机手从农机合作社“接单”,耕多少地,回头一起算账。
  秸秆补贴政策作为推动“藏粮于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方,深受广大农户认可,政策正在引领传统耕作方式发生变革。陈伟氡表示,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时间。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为了引导农户转变传统耕作观念,省、市、县三级都有秸秆补贴政策,具体额度根据还田标准各不相同,如果是全量还田,每亩地能拿到80元,政府只跟农机合作社算账,合作社招募农机手干活,种地的农户则不用掏一分钱。
  保护黑土 稳住“压舱石”
  秸秆全量还田,有效培肥地力;土地深翻散墒透气,增加有机质含量。在高标准农田上,现代化农业开创的“后金秋时节”,膏腴了黑土层,助力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巴彦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站站长赵平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中能够看到,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等完备功能,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生产应对灾害能力,为稳粮增收又加了“一把锁”,助力在黑土地上筑起一座座牢固的“大粮仓”。
  近年来,哈尔滨市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综合措施,努力提升耕地质量,不断夯实粮食产能根基,朝着“现代农业之都”扎实迈进。截至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7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0%以上。不断优化的农业生产条件,黑土地的良性永续利用,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注入不竭动力。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