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从“敢为天下先”到“跨越式发展、创新型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从蛇口到前海,敢闯敢试的深圳人在永不懈怠、精耕细作中,推动前海蝶变,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蝶变作出积极贡献
深圳:从“开山第一炮”到“前海模式”
文章字数:3293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   (资料片)  
  2023年前海全景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智伟\文
  1979年,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2010年,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获得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上的“双扩容”。
  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市,改革开放45年间,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就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从“开山第一炮”到“前海模式”,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华丽蝶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向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加速迈进持续贡献力量。
  【老报道】
  中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
  1981年6月6日,《深圳特区报》试版第一期面世,就关注蛇口、报道蛇口。这篇题为《蛇口工业区初步奠定基础》的稿件,报道自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以来,实施的“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车、通航、通电讯及平整土地)胜利完工。短短几行字,让人真切感受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打破“大锅饭”拉开分配制度改革序幕
  “蛇口工业区动工建设的时候,我在现场主要负责‘五通一平’的施工,而阻碍实现‘五通’的五湾与六湾之间的山头成了‘拦路虎’。为此,我们对这座超过500万立方米的山头实施爆破,于是就出现了照片的这个场景。”73岁的李新初当年是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的员工,参与了蛇口工业区的建设,看着开山炮硝烟腾起的老照片,他回忆说,这声炮响被称为“开山第一炮”,现场特别震撼,有一种移天换地的感觉。
  李新初介绍,建设之初的条件非常艰苦,所有建设工程几乎都要靠人力完成,当年计划经济体制内实行8小时的工作制,干多干少都是一样,工程进度十分缓慢。
  “蛇口工业区开工建设没多久,就宣布了一个消息,工地将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每天必须装运规定数量的石料,但超过这个定额后,多拉一车,就给予现金奖励。”李新初说,这种制度直接激发了巨大的生产力。从那时起,工地上的工人们每天平均运石料比之前多出好几倍,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能多拿很多的奖金。
  就此,创造出多项全国之最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蛇口工业区拉开序幕:1981年,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招聘用人,并率先实行干部聘用制。1983年,蛇口工业区率先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进行工资改革,实行岗位工资,并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改革。
  “蛇口模式”奠定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基础
  1979年,蛇口工业区建立,先行先试、勇立潮头,在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创造了无数“第一个”。由政府赋予较大的自主权,由一个企业自筹资金,独立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独特区域开发模式,也被称为“蛇口模式”。
  随着时光的流逝,城市发展经历了保留、传承与重塑。45年峥嵘岁月,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蝶变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们,为这座年轻的城市留下无数值得珍藏的记忆。
  “1984年,我第一次背着照相机上大南山,当我从前海把镜头转到南山后海,就想记录所有,今后好对比。由此,迈开了我拍摄蛇口沧海巨变的脚步。”陈宗浩,1980年调来深圳,原深圳南油集团机关工会主席、高级政工师,现年78岁。多年来,陈宗浩不仅通过摄影抒发对深圳的情感,还将自己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深圳全景用素描的方式绘成百米长卷。
  “那时候我工作的地方就在蛇口工业区旁边,工业区的每一点变化和成就,我都亲眼目睹。”陈宗浩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敢为人先的“蛇口模式”,才会有蛇口的今天。
  1983年3月20日,《深圳特区报》报道了在“蛇口模式”下,蛇口工业区对餐厅经理、厨师的公开招聘考试。得益于“蛇口模式”的蛇口工业区运用经济手段,孵化了一大批优秀企业,例如,1982年,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蛇口工业区在内部结算中心基础上创办招商银行。“蛇口模式”也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行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新故事】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合作区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一段新的历史。2010年,勇担开放新格局的号角在深圳湾另一端的前海吹响。同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与蛇口半岛连接的前海,启动了新一轮改革探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金融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前海依托国家赋予的比经济特区还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启动了一系列探索,在激情四射的土地上又书写了新的创新创业故事。
  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第一站”
  “我和妻子因前海而相识,所以我们和前海有着很深的缘分。”香港创业青年、创博汇创基金董事长刘佳告诉记者。2010年,刘佳和妻子在前海举办的一场展会上相识、相恋。彼时刘佳正在香港寻找新的创业机会,妻子则已在前海工作。恋爱之初,最先考验这对深港情侣的是距离问题。“那时候的前海,比较现在的前海,差距实在太远了。我和妻子开车都是要跟随泥头开车进来,道路很多都没完全建好,很多都是‘断头路’,特别是靠近海边,什么都没有。”刘佳说。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佳得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对创业港青给予优厚的创业条件。于是,刘佳来到了前海。
  “2014年,前海陆续通了地铁、道路大多完全建好,去南山、福田都方便了不少,特别是有了商场、餐馆和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刘佳介绍,来前海发展后,自己多次参加面向港澳人士的试点项目,感受到前海对于港人的包容度持续增强。
  资金扶持、创业就业资源多样化,协助子女入学……不少港青到前海,“宜居宜业”成为他们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前海方案》发布两年来,各种配套政策相继落地,前海,早已成为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的“第一站”。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增长3.4%,占深圳全市55.2%,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始终发挥着“桥头堡”作用。
  “前海模式”引领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今日的前海合作区,创造出了“跨越式发展、创新型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前海模式”。
  根据《前海方案》,包括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22.89平方公里、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23.32平方公里、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29.36平方公里、机场及周边片区30.07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纳入前海合作区范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在滨海文化公园观月台倚栏远眺,宝安中心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前海楼群融为一体,共同构建成新的城市天际线。加入前海“大家庭”以来,宝安中心区持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让前海作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功能持续增强。
  发力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是前海最鲜明的底色。多年来,前海不断出台改革政策措施,创造了大量“全国首个”“全国率先”“全国第一”;搭建各类平台,拓宽产业空间,打造先行先试、边行边试、合作共试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成为吸引各类企业前来投资兴业的“金字招牌”。前海的奇迹正是以其精雕细琢,精耕细作的生动实践,再次让世人见识了改革开放的深圳速度。
  特别是在《前海方案》发布后,制度创新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持续推进投资、贸易、金融、法治、人才、体制机制等领域改革开放创新。前海抢抓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制度创新“前海模式”不断丰富、硕果累累,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好、动力更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前海合作区正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稳步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奋力在“大前海”创造“大未来”。
  【数据说】
  1979年7月8日
  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在蛇口炸响。
  上世纪90年代初
  蛇口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5000美元。
  2010年8月26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2015年4月27日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成立。
  2022年
  实际使用外资58.64亿美元,占深圳市53.5%。
  2023年上半年
  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1亿元。
  截至目前
  前海共有7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