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工业标准化赋能食品产业迈向万亿级市场
专家学者为哈市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出谋划策
文章字数:1167
  专家聚焦预制菜领域。
  本报记者 李木双 文/摄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26日,在2023中国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乡村振兴与食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聚焦提升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工艺标准化、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哈尔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出谋划策。
  推动标准化、认证化体系建立
  助力开拓食品产业新蓝海
  提到食品产业,就绕不开目前发展迅猛的预制菜领域。但目前行业出现的乱象,给消费者认同和市场发展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专家看来,要规范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助力开拓食品产业新蓝海,首先要对生产工艺、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立和认证化体系推广。
  “安全标准守底线,质量标准拉高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技术标准司原副司长陈洪俊表示,要制定营养指标和管理质量评价标准,真正把安全作为一个门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让食品更加多样性,达到分级保证食品优质优价的目的。
  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轻工消费品质量安全执行主任钟其顶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为推动中餐食品产业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在实行标准化的同时,也要进行质量基础建设,推动认证体系发展。他以中餐制作过程举例,传统中餐讲究口味,但传承中的“适量”“少许”等调味料比例,使得厨师做菜“一人一味”,并不利于中餐实现工业化。因此,要致力于食品加工行业的标准化生产研发,通过研发新技术保证产品品质和口味。同时,通过材料、工艺的真实性认证,提升产品品质,增强竞争力。以白酒生产为例,在确定了认证标准后,真正好品质的白酒就与添加香料制作的“白酒”区分开,快速提升了白酒的经济效益。
  突破传统菜肴工业化难点
  助力冰城食品产业提档升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的企业已经达到6.4万余家,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了4196亿元,预计在2026年将会形成万亿级市场。如何将中餐实现工业化量产,成为预制菜领域的新蓝海?在专家们看来,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是助力中餐菜肴迈向工业化的有效手段。对哈尔滨来说,食品产业也有望借助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新产品研发,提升产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团队研究员黄峰从技术角度,分享了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中餐工业化的前景。他认为,随着冷冻技术、物流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预制菜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新模式建立。将食材、调料配比数字化、标准化,研发小锅转大锅的烹饪设备,是目前中餐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重要课题。其中,工业化智能化炒制装备是一个难点。目前预制菜中炖煮的品类最多,也是由于技术和设备无法完美复制中餐炒菜的口味,市面上见到新兴式炒锅和滚筒式炒锅都无法满足需求。未来,企业、科研机构应当在食材搭配、烹饪工具、味道保鲜等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