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只要有光,只要有诗
——《向秋天靠拢》编辑手记
文章字数:1960

  

桦川的诗友常有坚持写诗多年,在生活窘迫和突患疾病期间,是诗歌鼓舞和慰藉着他走出低谷。桦川县作协主席乔桦一直关注和扶持常有的写作,并帮他把作品投给了《诗林》。2023年第3期《诗林》刊发常有的《向秋天靠拢》。2023年第17期《青年文摘》转载了《向秋天靠拢》一诗。

□安海茵

  A
  上一年的初冬时节,我在编辑部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桦川县作协主席乔桦,受一位叫常有的诗友委托,咨询怎样订阅《诗林》。我们聊了许多,到后来,我说,他的情况那么特殊,行动又不便……不要去邮局订阅了,每期的《诗林》我寄给他。这算是我动用的某种“特权”吗?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
  做编辑这么久了,每天都在接触写诗的人、爱诗的人,多敏的心已逐渐不动声色,毕竟,编辑就该无立场、不偏颇。然而常有的经历和他对诗歌的执着触动了我。乔桦老师说,他是把写诗当日子过。
  B
  3月的哈尔滨春寒料峭。得知编辑部要搬家的消息,我午休时间总是去中央大街和松花江边走走。田地街91号、兆麟街125号,编辑部在若干年间搬了几次家,总是在中央大街附近兜兜转转。实际上,只要这本刊物在,阵地就在。一路行进,我走过那些有时落雪有时光洁的面包石;走过药店宾馆奶茶站点心铺;走过手风琴演奏的忧伤的音乐;我走到那么熟悉的松花江边,看寒鸦色调的江与天,就那么怔怔地看上一会儿,也不做什么,之后折身,回编辑部。
  陆续告诉诗友说,编辑部要搬家了,想来取刊物的,抓紧。诗友们平日很少有机会相聚,然而,大家一直没走散,一直遥遥关注和彼此热望着,只要以诗歌的名义。
  第3期《诗林》该下稿了。近半个月的日子里我一直觉得遗失了什么,似乎是一件很重要的物事,就那么轻轻滑落了似的。经验告诉我,应该是某一篇稿子。那就不急,总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浮出虚空。某天后半夜1点多钟吧,孩子洗漱完毕,我也要休息了。我突然意识到我得打开电脑。因为我想到了那句“向秋天靠拢”。
  这应该是一首诗的标题。是一位叫常有的诗友写的。
  从备用文件夹里找到那个文档,打开文件。语言基本功不大在线,但诗歌感觉没有问题,虽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写法,然诗无定法,也不必比较。
  顺着他的语意,改出来两首。关电脑的时候是凌晨2点10分左右。身体所有的关节都顽固地锈死,我悄声安慰了它们一遍,哈哈。
  诗作发表,对常有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大略是懂的。
  2023年第3期《诗林》如期出刊。刊发了常有的两首诗。
  C
  在加微信好友之前,我和常有没有任何联系。哦不,其实不是的。乔桦老师在冬天里打来电话。我们给常有寄刊物。刊发常有的诗作。实际上,这个名字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我记得。编辑就是这样吧!守着一个个名字一行行诗句,像是士兵守着阵地。守着一个个名字一行行诗句,就像是守着这些名字和诗句生成的纸上江山。
  8月10日清晨5点55分,常有从微信上发来一首《寂寞或倾诉》:“我始终与一种寂寞相关/我并不孤独/在自己设计的田垄上行走/拒绝远行/没有一种可靠的语言/成为内心的诗歌”……常有是在前天加了我微信好友的,如今的编辑工作,许多都要在微信上进行,选诗约稿接稿,选诗行或不行、改或不改,照片行不行、水线细不细、灰度给多少,常常是对着一部手机,想象这偌大的世界。乔桦老师说,她已经告诉常有不要轻易打扰编辑,毕竟,谁能24小时在线呢。
  因此,前天加了我微信后,我告诉常有,9月份的《青年文摘》拟转载他刊发在《诗林》第3期的《向秋天靠拢》一诗,他只是回复了一句:谢谢老师,辛苦了。
  他应该很开心。
  因为我也是。
  D
  常有在微信上发来的《寂寞或倾诉》,结尾处他说,“如同那把镰刀/最终保持了生铁的冷色光芒”。
  我记住了这一句,然而没有回复什么。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极少,而且习惯了通过文本;日常的寒暄交流,于我是缺位的。
  感觉常有也是这样吧!他那么孤单,又那么骄傲。
  8月中旬的一天,省作协老师联系我去参加佳木斯市作协的某文学活动,我因为日程冲突,没能成行,但心里若有所失,仿佛错过了一次重要的相见。乔桦老师说,你没能来,真遗憾啊!我想带你去看看常有,还想请你到我乡下的家,舒舒服服住上几天,吃点咱自家种的豆角、窝瓜和菇娘。我还想给你多讲讲常有。
  我和常有,和乔桦老师,都在等这个9月。等《青年文摘》转载的消息。
  乔桦老师说,在桦川,应该没有哪位诗友的作品发表在专业的诗歌刊物上,继而被大刊物转载的。她说,常有就像一棵荒草一样活着。
  E
  今天是9月13日。我得知转载常有《向秋天靠拢》的2023年第17期《青年文摘》已出刊。真好,《向秋天靠拢》在北国的金秋时节重又呈现;从《诗林》到《青年文摘》,常有的诗作将被更多人看见。
  真好,当一棵草噙住一颗露珠,当一位行者路遇清澈的水泽,当写诗的人与诗歌彼此激荡直至生光……这世间的美,从此更多了几分。
  我在飞机上拿出纸笔,写下了这些文字。从窗子往外看,真好啊,那么多穿越云层的晴朗。
  只要有光,只要有诗……人世还长,请别失望。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