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金秋最美是“丰”景 稻香鱼跃庆丰年
牢记总书记嘱托,哈尔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出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文章字数:3253
  水稻联合收割机在稻海中穿梭作业。本报记者 张大巍 韩伟摄
  ■本报记者 郝欣
  稻花飘香、玉米金黄、大豆“摇铃”……五彩斑斓的金秋,丰收是最美丽的底色。黑土地以最深沉、最质朴的方式,回报每一位耕耘者的付出。
  金秋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黑龙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关怀厚爱,让冰城儿女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在哈尔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者们抢抓农时,有序推进秋收、秋管工作,交出丰收答卷。同时,哈市以多种形式开展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立体展示全市“三农”发展成果。
  在这个洋溢喜悦、充满干劲的节日里,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抓发展,汇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力量。
  护沃土建良田
  筑牢中华大粮仓
  稻花香里说丰年,丰收节里看“丰景”。9月23日,“稻乡五常”连绵的稻田举目“金黄”,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壮美画卷。手捧沉甸甸的稻穗,五常市百纳水稻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奎喜上眉梢,“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属于咱农民的节日,也是大面积秋收的开始。看这稻穗多壮,今年又是丰收年!”
  喜悦之余,聊起连年丰收秘诀,王金奎把功劳归功于高标准农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农田。截至2022年底,仅五常市就已建成146万亩高标准农田,超过五常市全部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22年,五常市粮食产量增加了7000万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密切相关。
  丰收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唢呐吹起来、动人的舞蹈跳起来、悦耳的歌声唱起来……9月23日,巴彦县红光乡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精彩的节目,展示乡村蓬勃的时代气息、火热的丰收画卷,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
  “2000年时,我们村每年也就种100多亩大豆。2017年起,种植结构调整,村里的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今,全村大豆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000亩。”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面带喜悦地回忆起村子种植产业的发展,言语中透着自豪。
  今年,丰裕村通过积极调优种植结构,选育新品种、推行绿色生产,大豆喜获丰收。“预计每亩能收获460斤到470斤!”于云波说。
  对于大豆的连年丰收,于云波认为是“良种+良田+良技”相结合的功劳。
  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也是第一个全域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子,全村2万多亩农田在2020年就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乡亲们抓住这个契机,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让丰裕村成为“东农252”豆种繁育基地。自从承揽下种“金豆”重任,乡亲们依靠在高标准农田里培育良种,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种田收入逐年增高。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循环永续,丰裕村的高标准农田还接受了省农科院提供的黑土保护技术指导,全村推行“米豆轮作”,以机械化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农家肥利用等多项举措,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民生产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乡亲,牵挂着这片黑土地。”于云波说,我们一定要牢记嘱托,护沃土、建良田,为筑牢中华大粮仓贡献力量。
  新农人做头雁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
  “方正县大力推广富硒水稻、绿色有机水稻种植,探索鱼稻、蟹稻、虾稻综合种养近万亩,以品质唱响黑土优品‘方正富硒大米’品牌,品牌价值达到126.31亿元,排名升至全国前三……”在方正县首届黑土优品“方正富硒大米”开镰节活动上,方正县委副书记崔融冰向全县农民报喜,祝广大农民丰收节快乐。
  喜悦背后是哈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结出的丰硕果实。
  “今年我们家庭农场拿出100亩稻田养殖寒地小龙虾,现在看是大丰收了,每亩地能增加500元收入。”方正县松南乡黎明村馨祎家庭农场理事长冯国清,边说边用网兜捕捞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种养结合模式,让今年的丰收成色更足。
  据冯国清介绍,去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稻田里养殖了5000只由哈尔滨市农科院研究培育的寒地小龙虾。经过仅两个月的养殖,小龙虾销售纯收入近3000元。今年,尝到了甜头的冯国清将养殖面积由原来的10亩扩大到100亩,养殖的小龙虾也由原来的5000只增加到5万只。
  虾稻共作,能减化肥、减农药,提高稻米的品质和品牌竞争力。水稻品质提高了,当地稻米加工企业也主动找上了门。冯国清说:“农场和秋然米业公司签订了订单,每斤稻子收购价又给我们增加了5角钱。这样,我们一亩地的水稻能增收750元,再加上小龙虾的销售收入,每亩地共增收1250元。”
  检修农机具、全力迎秋收。在延寿县延寿镇长发村,农户们在忙碌中度过一个充实的丰收节,村里的鸭稻田“种”出乡亲们增收的新希望。
  “鸭子可是活水肥田的好帮手,可以把田里的杂草和虫子吃掉,鸭粪还是上好的肥料。”延寿县桂才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景华告诉记者,鸭稻田里产出的大米品质更好,同时,还能产出散养、安全的“生态鸭”,一块地里的综合产值比种植普通水稻增加很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市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增收致富“领头雁”,徐景华是其中的佼佼者。几年来,她努力探索种养结合、一田双收模式,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鸭稻田种植,擦亮冰城绿色有机稻米品牌,闯出一条黑土地提质增效的新“稻”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丰收的土地上,徐景华说:“农业是一片大舞台,只要有闯劲、有视野,我们‘新农人’大有可为。”
  补链延链强链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庆丰收、赶订单!这是丰收节的最佳打开方式。
  9月23日,在延寿县加信镇信和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稻田中,收割机轰鸣驰骋,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械中,稻米被倾倒在车厢内,一派繁忙收割景象。目前,合作社2000亩早稻已经完成收割,正在烘干加工,陆续按国内各地订单配货,中秋前新米就能上餐桌。
  “收成已经不再是难题,如何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农民的心声。合作社正带领社员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发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如今,“丰收”二字已经不局限于量的丰产,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丰收”新内涵。丰收节给农民带来客流、广告效应和品牌价值,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可持续关系夯实基础。
  五常市丰年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赶在丰收节前抢先开镰,磨出的新米将运到上海参加即将在那里举办的2023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展示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
  “你闻闻,这磨出来的新米甜香扑鼻,粒粒通透,煮出来的饭油汪汪,香气浓郁。口感软、糯、香、甜兼有,咱必须把最好的冰城大米带到展会上!”合作社理事长杨雷捧起一把带着温度的大米说。
  杨雷说,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展会非常幸运,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合作社,更是冰城大米的品种、品质、品位、品相、品牌“五品”形象。杨雷希望通过参加展会结识新客户,进一步拓展有机大米的销售渠道;借助展会,与销售有机产品同行沟通交流,增进友谊,为合作社接下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丰收节不仅成为金秋九月的盛大节日,也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超级IP。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丰收节期间,哈市各区、县(市)都开展了集美食、旅游、文艺、招商、农产品推介等于一体的庆祝活动,立体展示全市“三农”发展成果,为未来的发展蓄势聚能。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下一步,哈尔滨市将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之都”,水稻、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900万亩、1700万亩和350万亩左右,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再立新功。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