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哈尔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文章字数:1536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地保障了丰收高产。 本报记者 马刚 韩寿山 刘井楠摄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康福柱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近年来,哈尔滨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不断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巴彦“天上河”
  孕育“稻香国”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松花江乡有一条“天上河”,松花江水通过二级泵站水利提灌工程提升45米高,自流灌溉稻田,10万亩高标准农田孕育出一个“稻香国”,这里出产的“稻花香7号”稻米,畅销江浙沪地区。
  秋收临近,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利民手捧沉甸甸的稻穗,脸上露出笑容。“高标准农田都是‘大方田’,有利于管水控肥,更便于大机械作业,有力地保障了丰收高产。”王利民说,这样的旱涝保收,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松花江乡提水灌区工程主干渠长11公里、支渠长23公里,年可取水量7693万立方米。建成后有效改善了灌区沿线生态环境,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8年,王利民带领乡亲们成立了黑龙江穰穰满家米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农田出产的优质大米对接“工尾”提档升级,闯出了“巴彦大米”品牌,“小村企”被评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被授予“示范加工企业”称号。
  目前,巴彦县共有高标准农田29.6万亩,分布在6个乡镇、20个行政村。黑土地上的新农人将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与良田配合,形成“五良”,奋力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高标准农田催生“新农业”,培育“新农人”。巴彦县巴彦港镇五星村村民陈大刚今年50岁,一人一架无人机就管起了5000亩地。“高标准农田可比原来的农田好经管多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用一架无人机飞防夏管,很轻松。”陈大刚说,他是5年前全县组织“新农人”培训的第一批学员,是村里的第一个“飞手”,如今种田大户不但用上了无人机,还在高标准农田里用上了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带卫星定位,“种地两脚不沾泥”。
  高标准农田保护黑土立新功。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有一块高标准农田,这里被乡亲们称为“最美农田”,笔直的田路两侧栽满金叶榆、宿根花,十字路口还设置了防腐木栈道和观景平台,登台俯瞰万亩农田,满眼黄绿相间的条带,那是“米豆轮作”特有景象。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告诉记者,该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也是最早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黑土层厚度达1.5米,大豆平均亩产量超过400斤。
  村民庞百学是丰裕村的种粮大户,今年种了600亩大豆,丰收在望,他每天清晨都要到田间查看一番,捏开一个鼓鼓的豆荚,庞百学的心里底气十足。“自从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庄稼产量连年递增,今年咱的大豆亩产量有望‘摸高’500斤。”庞百学说。
  凭借着高标准农田和丰富的种豆经验,丰裕村与东北农业大学密切合作,建成了“东农252”豆种繁育基地,乡亲们靠种“金豆”获得了更高收益。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生产循环永续,丰裕村还接受了省农科院提供的黑土保护技术指导,以机械化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农家肥科学利用等多项举措,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民生产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稻乡五常”建成
  146万亩高标准农田
  遭遇洪灾后积极重建的“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已建成146万亩高标准农田,超过五常市全部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稻乡五常”以科技赋能,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这些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抗灾能力更强,为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常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22年,五常市粮食产量增加了7000万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密切相关。(下转第六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