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文章字数:3343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 由洪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体现“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魂。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文明才刚刚兴起,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果还没有显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下的生态文明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主义逻辑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不是自然界依赖人,而是人依赖自然界,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是时间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从“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再到“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既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清了怎么看、怎么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劝君莫打三更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人文理念,再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朴素自然观,都充盈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智慧,体现了有机整体世界观,尊重、爱护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和顺应时令、节约用物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传承发展“天人合一”“取之有度”“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方式弊端进行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20世纪30-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发生了包括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等在内的“八大公害事件”,使得世界范围内都陷入到生态危机的阴影中,那种“后天”式的灾难似乎正在向人类一步步逼近。“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等思想觉醒振聋发聩,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活动呼之欲出。而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中国也如同世界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生态环境问题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做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的重大战略判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实践问题,成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这一思想回应并试图解决工业文明形态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但在中国大地生根,而且在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拓展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树立了科学自然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著名论断首次站在人类文明兴亡的高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导向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绿色发展观。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全面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历了绿换富的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们要荒复绿,要不惜真金白银来还环境欠债,还要绿生富、富生美。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认为,以“两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201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众健康三赢的全球性挑战难题。
  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改变了过去算小账、顾眼前、单一治理的片面倾向,形成了整体系统观。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不断丰富的理论品格。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攫取,将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无节制地抛入自然环境中,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而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造成了一系列危及自身生存的问题。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朴素的生态系统论观念是对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取舍的发展模式的一次重要超越,肯定了自然界的内在生命价值。整体系统的观念也指导我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而是将局部的环境问题与“生命共同体”内的其他部分一同考虑。绿进沙退的科尔沁绿色奇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转折性变化都是这一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蕴涵着将良好生态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从做出“双碳”承诺到“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制度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和不可碰触的高压线。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标志着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正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定的行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也是“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