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建言“七大都市” 贡献智慧力量
文章字数:3885

  开篇的话
  打造“七大都市”是哈尔滨市全面振兴的科学选择,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勠力奋斗的方向。
  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智囊,坚持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需求,殚精竭虑谋发展、一片冰心建真言。今年以来,市决咨委紧扣打造“七大都市”战略目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交答卷、献良策,努力为“七大都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今起,本报推出“建言‘七大都市’ 贡献智慧力量”专栏,陆续摘发市决咨委关于“七大都市”建设的研究成果,以期带动全市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万众一心,积极为打造“七大都市”共同努力奋斗。本期摘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七大都市”建设的思路与建议》和《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之都”建设要点与对策建议》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七大都市”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张超 市决咨委委员 黑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教授
  背景
  打造“七大都市”是奋力推进哈尔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战略选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推进哈尔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定 位
  1.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2.树立国际化视野。准确研判国际及周边发展态势,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惯例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3.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格局为统领,立足国内市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4.以数字化为引领。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
  5.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重 点
  尽快构建起与“七大都市”建设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框架,向“七大都市”目标迈进。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培育适宜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财税、征信、统计和监管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与经营环境;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精准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开放体制改革,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流特色城市;紧密依托哈长城市群、哈大绥一体化,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模式。
  (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提高配置效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符合哈尔滨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体制。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城市文脉传承工程;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多方面多渠道推广“城市品牌”。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遵循“减、放、改、管”并行的原则和思路,形成竞争公平、完善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和符合国际营商环境的市场规则;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五)深化生态体制改革
  建立节能与环境产权制度;建立生态建设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是围绕节能降碳的三类主体,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构建全域感知、精准监管、高效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
  建 议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七大都市”建设,既要坚持系统观念,又要坚持问题导向,聚力破解“七大都市”建设中的重点难点。
  (一)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构建科创中心
  一是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集成“城市大脑”,大力推动数字基建建设。三是围绕新经济发展趋势,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推进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一是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计划。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融合发展园区和企业。三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四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试点。
  (三)探索金融领域创新,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一是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二是不断扩展政府引导基金功能,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全面融合,加强金融对创新活动全过程支撑。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投入方式改革,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四)扩充人力资源规模,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持续叫响人才经济品牌,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二是强化人才创新创业。三是实施“技能哈尔滨”行动,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四是注重人才服务与保障。
  (五)推进城市更新,挖掘土地空间潜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立法。二是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科学设计城市架构和功能布局。三是建设用地进一步减量并转换为其他地类。
  (六)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
  一是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二是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形成高效协同推进落实机制。三是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有效路径。四是推动形成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五是推动产业链有效转移,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六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七是协同完善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之都”建设要点与对策建议
  矫江 市决咨委委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总农经师 研究员
  背景
  我国现代农业呈有规律发展趋势。一是生产区域化,农业生产向气候适宜区集中。二是发展多元化,建立“大食物”和“大农业”生产理念,全面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三是经营产业化,由“原字号”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生产“终端消费品”,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思 路
  坚持“问题导向”,扬“资源和科技”之长,避“气候和区位”之短,应牢牢把握推动“三农”工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目标。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以提高作物单产水平为重点,系统解决保护黑土地和轮作生产等复杂问题,实现现代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向其他种植和养殖业转移,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产业兴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留住和吸引人才、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助推建设经济强市。建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工业在内的产业集群,把原字号农业生产转变为可以增加税收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工商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重 点
  突出重点建设“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在抓好“绿色农业”和“质量农业”的基础上,重视差异化,扬长避短,突出重点。
  一是突出主粮作物,创造高产典型。以三大作物为主,以创造高产典型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把“保护黑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单项技术,组合纳入“创造高产典型”中,形成综合生产模式,创造引领全省发展的样板。
  二是依据资源类型,建设养殖基地。以实现“六化”为目标,按耕地资源和养殖类型建设养殖基地,实现“人畜分离”和扩大养殖规模目标。
  三是以保护地为主,发展菜类产业。重视高标准保护地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延长本地鲜菜供应期。
  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建设产业集群。坚持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并举,实现“大中小微”企业同步发展和主副产品全部吃干榨净。
  五是规划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确保留住和吸引农村实用人才,实现“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政府增税”。
  建 议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之都”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要以改革和创新贯穿始终。
  1.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粮食生产向大食物、数量农业向质量效益农业、原字号生产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由高产增收向拓宽增收途径转变。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增强“敢为天下先”创新发展理念,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
  2.成立领导机构,协调职能部门作用。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现代农业之都”建设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以及与其他“六大都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工作,统领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在“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和农民培训”等领域,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确保建设稳步发展。
  3.引导全民创业,建设各类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同步,做大现有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乡村“种养生产合作社”应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鼓励乡村合作组织和个人与科研院校结合,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挥双方优势,走不断积累做大做强发展的道路。
  4.抓好典型示范,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应把握用好政府项目投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对影响大的产业项目,市级政府应争取国家立项支持。转好各级各类典型,发挥试验示范效果。
  5.做好职业培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整合哈市农科院、市县推广中心和农广校资源,建设“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地”。以哈市师资为主,建设主体“师资队伍”。争取把各项惠农资金按比例用于科技培训,保障培训资金,根据本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对农民全面培训和长期培训。
  6.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建设稳步发展。针对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建议组建“发展研究会”。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学术研讨”,对重大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分级论证制和效果问责制,注重发挥“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咨询论证作用。
  本报记者 张焱整理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