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让“文学洛神”点亮城市情怀
哈师大教授宋喜坤创新教学模式,跨越时空传播冰城地域文化
文章字数:2442

  宋喜坤为学生们讲述“文学洛神”萧红的创作历程。本报记者 杨子怡摄 
  本报记者 封娇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4月26日,在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宋喜坤教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们讲着“文学洛神”萧红历经磨难,却始终怀着对自由与真爱憧憬的悲凉人生。像这样的现场教学,宋喜坤已经做了25年,他在自己钟爱城市的大学校园里,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一代代青年学子,与萧红、舒群等东北作家群的作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让萧红文化、呼兰文化、哈尔滨城市文化、东北地域民俗文化在全国各地学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钟爱的城市与文学共舞
  出生在煤城鸡西的宋喜坤,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上大学来到哈尔滨,毕业后便留校一直在这里工作与生活。其间,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现为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他说:“哈尔滨是我童年时便非常向往的‘音乐之城’,在哈尔滨生活30多年,我对其越来越留恋,越来越喜欢,这里有美丽的冰灯、风景如画的太阳岛、迷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还有我所钟爱的大学校园生活。”
  “小时候接受的是口耳相传的中国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学,喜欢民间文艺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宋喜坤说,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民俗文学和戏曲艺术非常感兴趣,喜欢上了朗诵配音、唱歌跳舞。丰富的地域民俗体验为后来的学术研究积累了经验,艺术上的修养也为他在日后课堂教学中绘声绘色地为学生们讲授增添了色彩。
  提起最初对萧红的研究,宋喜坤说,“从上大学时就开始了,1993年,呼兰举办萧红文化节,我参与了这次活动。后来教现代文学又一直在进行萧红研究,读硕士时研究萧红,读博士时研究萧军,开选修课讲的是东北作家群,如今带博士生的方向是地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
  宋喜坤说,他做萧红研究,是受到萧红研究学者李计谋教授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上学时给我们讲萧红,讲得眉飞色舞。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在呼兰,端午节不止是纪念屈原,更多的是纪念萧红。端午节前夜人们都会到呼兰河边去,在河滩上烧烤、开篝火晚会、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还有萧乡诗会、萧乡楹联会等活动,热闹非凡。1998年,我开始到萧红故居给学生还原文学现场教学讲《呼兰河传》,萧红故居在我的教学历程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实践,宋喜坤已经将这种到作家故居进行回归文学现场的教学进行了25年,并且一直在不断创新。“这25年里,每一次讲东北作家群或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时候都到萧红故居进行现场教学,这种现场教学把纸质的平面文本变成了立体文本,在实地与萧红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宋喜坤说,在文学现场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同题写作。在萧红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写后花园的场景,于是他就让学生们进行关于后花园的同题写作,“可以写百年前萧红写过的后花园,也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后花园。此外,还有田野考察和师生互置教学,对小说《呼兰河传》里提到的地域民俗场景,龙王庙、大泥坑、天主教堂等进行走访,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达到了弘扬呼兰文化的目的。”
  谈到东北作家群的教学实践课,针对除萧红之外几位作家的现场教学,宋喜坤计划在未来课程设置上,利用网络平台与作家故居所在地的纪念馆建立联系,通过网上现场直播,由当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纪念馆为高校文学院教师进行现场导引,在选定具体场景之后进行文学现场教学。“现在已经实践了萧红的线下现场教学,接下来还要和舒群、萧军纪念馆及端木蕻良纪念馆合作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宋喜坤说,利用“东北区域汉语言文学虚拟教研室”和网络平台“还原文学现场”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模式,“比如我们在讲鲁迅的时候,可以线上带学生去看三味书屋,而绍兴文理学院在讲萧红的时候,我可以带着绍兴的学生线上去看萧红故居。”这种创新教学实践模式,甚至可以推广到整个中国文学类实践教学。
  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宋喜坤的课,上课时经常把他围在中间进行交流。在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中,学生们轻松地就把知识学到了。宋喜坤说,接下来他要将这样的课做得更丰满、更接地气。

  弘扬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宋喜坤都把对萧红的研究当成一个精神图腾,他心中一直有个心结:“人们对萧红的认识是存在误解的,我要给萧红正名。”

近年来,许多影视和舞台作品都在讲述萧红的故事,人们在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演绎这位有着卓越才情的“文学洛神”。她的小说《呼兰河传》是许多当代作家的文学启蒙,小说中对于火烧云的精彩描写,已经收入小学教材许多年。宋喜坤认为,这些都是对萧红文化和呼兰河地域文化的宣扬,“萧红让世界知道了呼兰,知道了北方人对生活的渴望、生得坚强死得挣扎。她的小说写得像散文、散文写得像小说的独特文体也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对东北地域民俗的描写,在萧红之后,很多东北作家都是沿着她的这条路走的。”

不管是东北作家群、萧红故居的还原文学现场教学还是同题写作,宋喜坤说,进行这些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还原文学文本,更多的是要通过他所教授的这些师范生的特殊身份进行萧红文化、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传播。“我要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为我提供了选修课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也要感谢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虽然我的力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做,去影响身边的东北文化传播者。我希望通过教学,通过学生们的一传十、十传百,把萧红、萧红文化、呼兰地域文化与哈尔滨文化传播出去。让世人知道呼兰、哈尔滨、黑龙江文化的渊源。这片黑土地上,无论是地域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去整理研究。”

从教近30年,宋喜坤通过不断努力,让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对萧红、对呼兰地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宋喜坤说:“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家乡文化做宣传,为龙江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一位作家、一条河、一本书、一座城市,我们弘扬地域与城市文化,就是在增强龙江文学与龙江文化的文化自信。”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