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我和我的《冰球似火》
文章字数:1314

  □温宏声

  《冰球似火》终于出版了。
  我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正躺在病床上饱受煎熬。每天挂在眼前的是一袋一袋、一瓶一瓶的药,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没完没了,纠缠不休。还有一大袋子的“狗粮”(营养液),每天早早就守在眼前,直到深夜才被护士扯下来拎走。当我收到《北方文艺》藤蕾老师传给我的好消息,再看那些袋子和瓶子,好像是来祝贺我的朋友,一个个晃来晃去的顺眼了许多。一周之后,妻子搀着我蜷着身子走出医院那天,漫天大雪,热气腾腾。面对迎接我的大雪,我尽量把腰身挺直一些,如果说我这人还算坚强的话,那是家乡的冰雪给了我坚强的力量。
  哈尔滨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冰雪情缘,如同三亚人生来就面朝大海一样。我是哈尔滨人,能为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写一本书而感到欣慰。
  写平房的冰球故事,是2020年的秋天开始的。我是一个不会打冰球的人,但是我身边却到处都是说不完的冰球故事,这小小的冰球,能把平房淹没在它精彩的故事里。我第一个采访的就是在哈尔滨冰球界鼎鼎大名的侯玉海老师。他退休前是哈尔滨市第55中学的体育老师,在执教生涯中,他一共培养出100多名专业冰球运动员,有二十多人进入国家男、女冰球队。就凭这些响当当的数据,他想不出名都不行。他有许多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一次训练时被冰球打掉了一颗牙,满脸是血,他只简单处置一下,挥挥手里的冰球杆,随着他的喊声继续训练。他在比赛中对裁判员罚下他的队员不满,他不冲裁判员喊,而是冲自己的队员喊,“你们再下来一个、再下来一个,我三个打五个也照样赢。”这个曾经高举起亚运会火炬的东北汉子,曾在病中对我说过,“我是看不到中国冰球在冬奥会上升国旗、奏国歌了,但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的学生,他们一定能在冬奥会上升国旗、奏国歌。”
  侯玉海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气概感染了我,我对他说,我要用你当年打冰球的劲头来写冰球。我一瘸一拐地四处奔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了100多人,搜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完成了《冰球似火》的写作。
  平房是哈尔滨的一个小地方,但这里却是冰球运动的大基地。这里的冰球历经60多年的风霜雪雨和几代冰球人的不懈奋斗,有70多名男、女运动员穿上了国家冰球队、国家青少年冰球队的战袍,在国家队和国家青少年队,都有平房人站在教练席上领军布阵。
  平房的冰球英雄辈出,平房的冰球星光灿烂,冰球赋予了平房豪迈的性格,冰球滋养了平房独享的欢乐。
  “冰球之乡”的美誉传遍四方。
  去年的7月17日,侯玉海老师因病去世。参加他简单的葬礼时,我满脑子回响的都是他的那句话,还有他说话时那孱弱的声音和溅出火星的目光。
  遗憾啊,侯玉海老师没有能够看到《冰球似火》出版,遗憾中也有少许欣慰,我这个老人总算把另一个老人的故事写在了书里、留给了后人。
  如今的“冰球之乡”还有王乃伟、李兴洲、常大勇、杨冬雪这些兢兢业业的体育教师在续写着《冰球似火》的故事。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已在这里修建,我还听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园也将在这片土地上开发建设,我不知道《冰球似火》还会不会有待续的篇章。
  《冰球似火》是我跟“冰球之乡”聊了一次天,也算是跟冰雪文化之都递上几句话。漫天大雪中我忽一闪念,如果当年我也能跟侯玉海打几年冰球,我的人生定会多一抹亮色,我的《冰球似火》也定会多一份火一样的激情。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