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打造“一江穿城过,一岛在江中”的魅力之城
专家学者建言《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文章字数:1926
  本报记者 刘希阳
  松花江,穿城而过。围绕“以江为纲,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总要求,推进区域健康有序发展,是哈市正在编制中的《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重要诉求。
  2月13日,由市政府主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办的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10位专家学者对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规划建言献策。专家学者们认为,规划过程中要树立全域性的统筹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利用、产业激活、文化复兴等要素整体考虑,一同谋划发展策略,将哈尔滨打造成“一江穿城过,一岛在江中”的魅力之城。
  松花江生态长廊
  推进150公里沿江生态保护
  作为东北地区的“母亲河”,松花江流域面积仅次于长江、黄河,位居全国第三位。松花江流域生态底子好,林地面积占41.79%,耕地面积占47.01%,是我国沼泽湿地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具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农田、大水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所所长杜宝东介绍,纳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松花江百里长廊项目长度约150公里,包括市域范围内沿岸的12个乡镇、50个街道以及黄土林场,面积约2789平方公里。项目将流域保护与发展趋势相结合,更加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内人与自然和谐重大综合性问题、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
  “做好百里长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涵养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东北森林带,对调节东北亚地区水循环与局地气候、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流域内包含五大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杜宝东介绍,规划将推进百里长廊生态空间系统性保护、沿江空间布局优化、滨江景观风貌提升,对于北方寒地流域保护治理和转型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对于探索大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起到借鉴作用。
  专家学者建议
  从“贴江蔓延”到“垂江发展”
  呼兰河口湿地、阿勒锦湿地、金河湾湿地、双口面湿地、兴隆岗湿地、群力外滩湿地及“一湖三岛”等,都是沿江重要生态资源。论坛召开前,与会专家对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部分风貌景观进行了实地调研。
  “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集中在‘生态’和‘发展’两个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梅洪元建议哈尔滨建立全域贯通的滨江绿道系统,关联起沿江的观光、科普、休闲和度假文娱体验功能,从“贴江蔓延”到“垂江发展”,发挥百里长廊生态价值,带动城市转型发展活力的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建议,要系统性进行松花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开展松花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研究,助力区域的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多赢。
  “要把发展和安全贯穿至全流域,注重下游地区的安全利用。”原中规院院长李晓江认为,规划应以流域为主体进行,注重协同问题,比如上下游协同、各单位间协同、各产业间协同等,以流域为载体带动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的发展。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
  着力构建“两屏三区多廊多点”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哈市以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保护为契机,从生态系统、产业集群、空间格局、景观风貌四个方面制定规划目标和策略,积极谋划沿江相关区域的未来发展格局。
  哈市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保护、空间特色塑造方面,着力构建“两屏三区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严守粮食、生态、能源资源等安全底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这其中,“两屏”即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两大生态屏障;“三区”即松嫩平原农田生态区、低山丘陵生态区、三江平原农田生态区;“多廊”即松花江及其14个支流生态廊道和两条生物迁徏通道;“多点”即多个生态格局。
  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将加强3片重要生态区、16条重要生态廊道和59处自然保护地保护,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空间,根据功能定位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根据江河、湿地、沃野、缓丘塑造全域风貌格局,打造城景融合生态景观区、江滩沃野生态景观区、缓丘森林生态景观区。
  在中心城区布局方面,强化“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总体空间结构,形成“一江、双城、十二组团”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的公园城市。构建“二水串城、七楔萦城、多廊贯通、多园散布”的绿地系统格局。提升松花江、阿什河、呼兰河形成的生态走廊。完善形成“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游园)”三类公园体系。
  通过提升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流域产业集群、流域空间利用等方面,分别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及堤内外进行优化、治理、恢复和修复,将进一步从提升城市特色实力上优化发展模式,构筑冰城夏都之“大气”、营造滨水丽都之“秀气”、展现文化魅力之“灵气”、重塑新兴产业之“神气”。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