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乡愁里的酱香
文章字数:1348

  □李君莉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里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对于我来说,隔着一湾琼州海峡的乡愁就是一缕酱香。我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那些年,我回故乡探亲,返程时,我的行囊里总是装着一桶大酱。大酱跟着我上汽车,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一路颠簸来到千里迢迢的异乡,被我放在冰箱里,珍贵得都舍不得吃了。
  小小的一桶大酱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早已经超出了物质范畴本身带来的快感,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寄托。看着眼前的大酱,万水千山之外的故乡中的一切就都在眼前了——绿水青山、慈祥的祖母、姐妹们的欢声笑语……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的人几乎都会做大酱。老家没实行平改楼、没有商品楼前,小镇上的居民住的都是平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酱缸。我们家房前屋后有两个大菜园子。前边的菜园子里有一棵沙果树,沙果树旁边放着一个大酱缸。可别小看了这个大酱缸,它简直就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美食源泉。
  一到冬至,我家就开始烀黄豆,做大酱块子。烀黄豆前要先泡发黄豆。黄豆泡发好后,放在大铁锅里烀烂。捞出烀烂的黄豆,沥干水、剁碎,捏成像砖头一样大的块状,大酱块子就做好了。把大酱块子用黄纸包起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来年春天好“下大酱”。
  开春,就可以“下大酱”了。经过一个冬天的“洗礼”大酱块子都风干了。先把大酱块子捣碎,放在大缸里。再加上盐水,然后把大缸用白布蒙上,上面再盖个竹盖帘子,竹盖帘上再扣上一个大铁盆,怕下雨浇着。大酱块子就躺在大酱缸里面静静地发酵了。做酱块子是父亲的活儿。“下大酱”是母亲的活儿。下完大酱,还要给大酱打耙,为了加快大酱的发酵速度。打酱耙也是我妈妈的活儿,她一天打两次酱耙,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据说,大酱是吃与否关键在于下大酱的人。有人下的大酱好吃,有人下的大酱不好吃,我们家是我母亲下的大酱好吃。大酱发酵好后,掀开布帘子,一股股香味溢出来。飘到邻居家,王姨就笑呵呵地拿着大碗来了。
  “大姨,来碗大酱。”她冲着正在菜园里忙碌中的我的老祖母喊道。老祖母闻声走过来,给她  了满满一大碗酱。王姨喜欢吃大酱,尤其喜欢吃我母亲下的大酱。她跟我老祖母说:“你们家的大酱真香,我爱吃。”
  “爱吃,你就吃完再来,管够  。”我老祖母说。
  大酱的吃法可多了。最常见的就是蘸酱。在我老家几乎什么都可以蘸酱吃。春天,曲麻菜、蒲公英、小根蒜等野菜蘸大酱;夏天,黄瓜、生菜、香菜等小园菜蘸大酱;秋天萝卜、萝卜缨子等蘸大酱;冬天把干萝卜、干白菜等干菜用水焯一下蘸大酱;还有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葱蘸酱,春夏小葱蘸酱,秋冬大葱蘸酱。当然这些也都可以蘸鸡蛋酱。所谓的鸡蛋酱,就是把鸡蛋打碎放在碗里,搅匀成蛋液,煎好后盛出。锅中倒入适量油,油热后,放入葱花,炒出香味后放入酱,翻炒至酱快熟后再放入煎蛋。再翻炒几下,香喷喷的鸡蛋酱就做成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鸡蛋酱的做法是不尽相同的。
  大酱还可以当成调料用,酱焖江鱼、酱焖肘子等美食都是用大酱当调料做成的,做辣椒焖子也用大酱。黑龙江肥沃的黑土地出产的黄豆色泽金黄,品质上乘,做出来的大酱,酱香浓郁,让人欲罢不能。黑龙江的大酱文化渊源流长,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时光荏苒,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家户户做大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蕴含在大酱香里的淳朴乡情也化成了记忆里最美丽的风景。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