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抢抓“后冬奥”时代机遇 推动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3420

  哈尔滨学院  陈曦

  哈尔滨自1963年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拉开了我国冰雪旅游的序幕,一直都是国内首选的冰雪旅游胜地。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沈阳、吉林、阿尔山,华北地区的北京、张家口、崇礼,西北地区的乌鲁木齐,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等地均依托自身独特资源禀赋形成其各具特色的冰雪品牌,给哈尔滨在我国冰雪旅游界的领军地位带来了挑战。
  “冬奥会效应”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冰雪热情,产生了巨量的冰雪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收入超过 1.1 万亿元。哈尔滨应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乘势而上,进一步放大冰雪经济发展优势。作为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潜力成为助力龙江振兴发展、推动“七大都市”目标实现的新经济增长点。
  阻碍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一)冰雪旅游与冰雪体育联结不紧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哈尔滨冰雪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冰雪体育体验游不占市场主流位置。冬季时间从11月份延续至次年3月,时间较长,但冰雪体育旅游的运营时间却并不完全同步,冰雪资源的利用和冰雪运动的优势发挥仍有拓展空间。部分企业在春节过后就关门歇业,导致许多雪场及冰雪旅游景区在冰雪状况良好、使用价值尚存的情况下,拒绝了大量的潜在游客。此外,冰雪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各景区之间分布相对分散,缺乏在交通上的有效串联,未能形成连贯的冰雪旅游线路,影响了冰雪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二)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产品创新不充分。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冰雪体育旅游核心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大部分周边市县发展相对滞后;产品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市场中的中低端产品数量远超过高端产品,产品创意与地方文化结合不紧密。冰雪旅游产品多数以冰雕、雪雕等观赏性产品为主,游客参与度较低,许多冰雪体育旅游项目主题雷同,缺乏创新性的冰雪体育旅游参与形式,与最新的科技手段结合不够,仍以滑雪为主、滑冰为辅的传统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求新求异的旅游市场发展需求。
  (三)冰雪体育旅游营销渠道需拓宽,品牌影响力仍待提升。哈尔滨多年形成的冰雪旅游优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东北主要城市长春、沈阳和北京、河北张家口等地都在开足马力发展冰雪旅游,旅游需求外流压力明显。张家口凭借冬奥会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已成为新兴的冰雪旅游产业中心。据滑雪产业白皮书统计显示,2016年北京接待滑雪旅游人次就已超过哈尔滨。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方面,目前哈尔滨还未能借助冬季冰雪旅游的优势深入打造世界顶级的会展、论坛等项目,对国际上先进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体育运动器具消费群体也未取得明显拉动作用。
  (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带动性仍需加强。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独立研发和生产新产品上能力不足,门票经济比重过高,购物、娱乐消费较低,冰雪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冰雪旅游的发展速度,包括大众冰雪装备器材的头盔、服装、雪镜、手套、滑板、手杖、护具,以及索道、拖牵车、造雪机、冰刀和雪板养护设备等冰雪运动装备关联产业基本都处于空白状态,主要来自国外或者省外,冰雪旅游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开发冰雪美食、购物、娱乐等相关产品,实现从冰雪低端产业向上下游全产业链延伸转变势在必行。
  (五)冰雪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有待优化。目前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不能满足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冰雪旅游发达国家更是差距明显。冰雪体育旅游公共服务的空间规划及设施建设缺乏个性,大众参与渠道不畅,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参与机制不健全。冰场、雪场等冰雪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不足、规模不够、档次不高。旅游交通、星级酒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智慧旅游、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冰雪体育旅游的承载能力和发展速度。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推动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以世界冰雪旅游名城为目标,创新开发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持群众参与度高、民俗风情浓郁的冰雪体育节活动的开展,设计开发更多体验性、娱乐性强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滑雪培训、专业竞技、研学旅游等多种需求。让冰雪景观和冰雪活动从景点覆盖到整个市域,形成城景一体、多点支撑的局面,营造全域赏冰乐雪的浓厚氛围。依托冰上训练基地、体育场馆、大型滑雪场等,谋划做大花样滑冰、短道速滑、滑雪、冰雪马拉松等冰雪竞技赛事。培育“冰雪体育竞技——冰雪赛事观光——冰雪休闲娱乐——冰雪度假旅游”等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
  (二)引导冰雪体育旅游数字化转型,丰富冰雪体育旅游活动参与形式。企业应借鉴国内外优质雪场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支付等技术构建数字旅游云平台,改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消费环境。构建基于滑雪、传感系统、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及多媒体系统组成的冰雪仿真系统,实现冰雪场地的仿真模拟。游客可佩戴VR眼镜,通过自身的控制实现滑雪动作的在线模拟。运动结束后,游客可获得运动轨迹图和动作姿态等数据信息,有效帮助游客提升滑雪技术和冰雪体育运动的品质。
  (三)拓宽冰雪体育旅游营销渠道,强化首选冰雪旅游胜地品牌形象。依托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黑龙江亚布力国际滑雪节等知名冰雪节庆品牌带动效应,策划一批高实效、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活动,扩大哈尔滨全国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的传播作用,建设国际旅游自媒体平台,利用推特、脸书等传播优势,宣传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特色品牌魅力。建立海外行销代理模式,设立多个一级客源市场旅游中心,开发形象展示、旅游咨询与交易、虚拟体验等功能,扩大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
  (四)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培育冰雪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产业。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向旅游大产业要效益。哈尔滨应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大力培育冰雪体育装备制造业。建设冰雪综合产业园区,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模式,壮大产业主体,培育冰雪体育旅游骨干企业,为冰雪运动配套材料、设备及零部件制造等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尽快形成冰雪体育旅游配套产业体系。积极创新探索,完成多层次自主创新联盟能力体系搭建,提高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冰雪体育旅游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五)打通冰雪体育旅游资本市场,更快更好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快形成与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投融资体制,撬动社会资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投资,如引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兴建和改建现代化雪场和多功能冰场,促进社会资金在旅游产业中自由流动;鼓励社会资本出资设立冰雪经济发展投资基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遴选一批冰雪体育旅游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尤其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品牌输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展冰雪体育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
  (六)以全域旅游发展视角,高标准打造冰雪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冰雪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逐步完善冰雪旅游产业必需的硬件设施,引进领先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学习成都先进的“旱雪”滑雪场黑科技,打造四季冰雪运动场景;推动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旅游、生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城乡一体推进全面厕所革命,设置第三卫生间,做到主要冰雪体育旅游场地厕所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咨询服务全面覆盖;采用先进的零能耗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建设低碳度假酒店与冰雪体育旅游休闲场所。
  (七)建设冰雪体育旅游保险市场,保障冰雪体育旅游活动顺利开展。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雪地摩托等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随着参与此类冰雪体育旅游项目人数的不断增加,由于组织者或者旅游者自身的原因,造成冰雪体育旅游设施损坏、参与冰雪旅游活动的游客伤亡等情况时有发生,给冰雪体育旅游事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培育旅游者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的风险意识,设计多元化的冰雪体育旅游保险产品,推动客户服务平台升级,拓宽冰雪体育旅游保险产品营销渠道势在必行。将“保险”与“援助”有效结合,提高冰雪体育旅游保险理赔服务效率。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