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山村交响曲
文章字数:1624

  ■吴振明 
  每一次回乡都有一种深深的失落,坝堰上总是稀稀拉拉坐着那么几位老人拉着闲嗑,偶尔从胡同蹒跚而来一个拄拐的耄耋老太,抑或是在小广场上有三五个阿公阿婆闲坐。大街上见不到年轻人,甚至连孩子也看不到,院里也看不到禽畜,整个山村静得出奇。
  漂泊久了,总想回乡看看,可眼前的故乡,已非我记忆中的那片热土。
  童年的故乡,是土做的,三面半包围的土山,半山腰下的土地,一条土道是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一条土街连着十来个土巷,土巷两边是土打的院墙和泥土穰秸夯就的土屋,屋里有土坯搭的土炕,土垒的锅台和冬季取暖用的土炉,人呢,说的都是方言土语。
  真是土得掉渣。
  可就是那个土得掉渣的故乡,一次次进入我的梦境,我努力地回想着记忆中故乡的模样。
  大清早,人们就被叽叽喳喳的麻雀叫声吵醒了,羊在栏里咩咩地叫,胡同里传来挑水的脚步声和扁担钩子与水桶梁子的摩擦声,母亲起来烧火做饭,呼啦呼啦地拉着风箱,父亲给羊添了草料,就拿起扫帚哗啦哗啦地扫院子,炊烟次第升腾起来的时候,整个村庄都能闻到柴草的烟味。炊烟稀疏了,就听见坝堰上的哨子一声接一声地响,那是队长出工的指令,大人们扛着锨镐镰头匆匆忙忙地从胡同聚到坝堰上,队长就快速地分配着一天的活计:“大毛楞,你领着他们几个去割三顷地的荞麦,张老大,你们哥四个跟四辆马车去拉谷子,二兰子,你们妇女都去割谷子……”
  牛倌驱赶着牛群,羊倌催喊着羊群,都向山里出发了,不时传来哞——咩——的中音和低音的合奏。那个走路鸭子跩、一只眼的猪倌,一手扒着眼睛,一手拿着鞭子把大猪小猪公猪母猪半大克勒(半大猪)赶进河套的青草地。
  碾房的南墙外,老孙头叼着烟袋在那里晒太阳,碾房里,两家妇女抱着蹍棍蹍谷米,老爷们出工了,没办法,她们得互相帮衬着。
  大门口的树荫下,两个妇女刺啦刺啦地纳鞋底,院子里,无拘无束的禽畜们撒开了欢儿。几只小羊羔咩——咩——地叫,几只母鸡把尖嘴伸进木槽里叨着,一只公鸡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摁住了一只漂亮的芦花母鸡,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欲行苟合之事,母鸡扑棱着翅膀咕咕地求救,大白鹅跩跩地跑过来英雄救美,照着公鸡一顿猛啄,公鸡实力不及落荒而逃。这边的战斗刚刚结束,那边又起硝烟,小花猫叼个半死不活的老鼠在杏树底下耍起来,它松开嘴,老鼠顺着墙根就一瘸一拐地逃,小花猫再把它叼回来,时不时给它几记“铁砂掌”,打得老鼠晕头转向,吱吱地叫着,真有点怀疑鼠生了。就在这时,一直眯着眼在墙根晒日光浴的狗狗阿黄发现了端倪,何不来个半路劫财,阿黄刚到树下,警觉的花猫就叼起了老鼠,嘴里不住发出呜呜的威吓,阿黄也不示弱,汪汪汪地狂吠,蓄势待发,花猫一见不妙,噌地一下上了树,阿黄绝望地怒吼,花猫骑在树丫上再也不下来……
  日薄西山,百鸟归巢,大人们说笑着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孩子们排着队回到家里。夕阳下的炊烟更加妩媚。
  家家都有几个孩子,一凑一大帮,孩子们从胡同里跑出来,三五成群地欢愉着,女孩子跳格、踢毽、老鹰捉小鸡,几个男孩子在场院里的穰秸上翻跟头打把式,喊声笑声连成一片,直到听见母亲的呼唤,才意犹未尽地悻悻而归。
  夜晚,河套边、水塘里,虫鸣阵阵,蛙声一片,月光如水,繁星点点,静谧的夜晚,和谐的山庄。
  城市化的大潮如风起云涌,年轻人在城里安家立业,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和中年妇女。生活富足了,交通便利了,大街小巷、庭院都被钢筋水泥覆盖,这片热土失去了原有的温度,人情味儿也随之淡漠了,农家人本能的淳朴已被汹涌而来的城市化大潮所土崩瓦解。《禁养令》让几千年的人与禽畜和谐遭受断裂,听不到鸡鸣狗吠,就连屋檐下麻雀和燕子的巢穴也不见了踪迹,牛欢马叫、鸡犬相闻已成为历史。
  我记忆中的故乡,像一部时代交响曲,温婉抒情的旋律却加入了格格不入的重节奏,变得不伦不类了,对于我们这些对故乡有着厚重情感的一群人来说,是多么无奈和悲凉。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的富足是历史的必然,但我因物质至上而导致的精神空虚而倍感失落惆怅。故乡还在这个地方,但此乡非彼乡,记忆中的故乡,只能在梦里追寻,我的肉体有家,我的灵魂只能漂泊。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