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冰雪文化之都”建设的思考
文章字数:3979
  中共哈尔滨市委政策研究室 周瑞辉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七大都市”奋斗目标,其中之一是“冰雪文化之都”,这是立足发展本底、特色优势、目标定位落实“两山”理论、扛起省会担当、放大冬奥效应、加快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冰雪文化之都”建设,是强化动能支撑、丰盈业态布局、稳固生态根基、唱响国际声誉、夯实群众基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依据,有助于在具体工作中转变观念、活化思路、拿定主意、改进方法、提升质效。
  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    
  强化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动能支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打造“冰雪文化之都”,需要首先在创新发展上求突破,以创新补短板、以创新增活力、以创新塑优势、以创新赢竞争。把发展模式创新作为基础,放宽视野、放大格局,学习借鉴转化提升外地有益经验,注重本土化适应性改造,着力解除固有体制机制束缚,让市场主体释放创新潜能,让运营实践彰显创新气象,让管理路数顺应创新潮流。把竞争方式创新作为策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求发展”的谆谆教诲,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通过业态创新、渠道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话语创新应对供给主体多元化、消费需求多样化,调整平衡季节性淡旺律动,提高与同类城市竞争的能力实力,精心培育生成壮大辐射力、吸引力、带动力,让领先地位保持延续性、让良好口碑保持知晓度、让特色优势保持社会化。把产品研发创新作为关键,引导鼓励冰雪行业企业踊跃创新,积极扩大研发创新类投入,推动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关注重视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以科技创新赋能冰雪体育赛事举办、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创产品生产、冰雪配套服务升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技术贡献率、市场占有率。对冲疫情冲击,大力发展网络传播,开发网上冰雪体验空间,通过虚拟化、沉浸式方式及高清高频移动终端、新载体新媒介嵌入等途径,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凝聚更多冰雪文化体验受众,强化传播与观赏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冰雪活动需求。重视线上互动游戏研发,推进5G技术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冰雪文创产业应用,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创设线上办赛、网上健身、智慧场馆、冰雪桌游等新领域新业态。
  深入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丰富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业态布局
  协调是指各部分各领域各方面之间关系的摆布和平衡,也往往概括为主体间性向良好状态的适度调整。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涉及面宽、影响面广、覆盖面大,需要高位统筹、合理摆布很多关系。比如“七大都市”之间的关系,“冰雪文化之都”与“创新引领之都”“先进制造之都”“现代农业之都”“向北开放之都”“创意设计之都”“宜居幸福之都”各有侧重,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性的目标愿景,同时,“七大都市”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龃龉与共轭,既有分庭抵触之时,也有相生相促之处,例如冰雪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也是打造“创意设计之都”的重要领域重要方面,在推动工作中要推动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冰雪文化之都”建设与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传承也是协调并进的,金源文化、欧陆文化、时尚文化、闯关东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都可以与冰雪文化深度融合,像冰上芭蕾舞、冰雪实景剧、冰雪时装周等文化演艺活动,就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还需注意区域、景区之间协调,主城区内冰雪体育场馆和冰雪文化设施的选址、规模、功能、容量等应与人口分布、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冰雪文化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具体需要相契合。城乡之间的协调互补也很重要,可策划开展滑雪橇、看冰灯、抽冰尜、江面冰钓、雪地摩托、雪地足球等冰雪娱乐活动,推动乡村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体验特色化分众化,让冰雪之城与雪乡、雪村、雪镇的娱乐项目异彩纷呈,形成多频谱、黏合式产业链。亚布力、冰雪大世界、松花江冰雪嘉年华、伏尔加庄园等景区要加强协作沟通,使体验内容、休闲配套、开放时间等因素实现最优化匹配。同时,“冰雪文化之都”内部各领域各业态之间需彼此照应,冰雪文化与冰雪产业的渗透,冰雪核心业态与冰雪衍生业态的对接,包括资源、内容、主题、时段等等,都需要在协调上多动脑筋,让冰雪文化创意与冰雪体育活动、冰雪竞技赛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等叠加融合、相互内嵌、借势生长。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稳固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生态根基
  冰天雪地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冰情雪韵来自于大自然的赋予。自然环境是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元母体、原材料,只有注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冰雪文化之都”建设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就是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走“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迷途歧路。推动“冰雪文化之都”绿色发展,必须把生态思维和环保实践贯穿工作始终。坚持“少取多予”,杜绝“吃干榨净”,坚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要注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冰雪文化景区、冰雪运动场馆、冰雪娱乐城镇的布局数量密度要考虑周边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及红线管控要求,处理好当前发展必要性迫切性与未来发展可行性持续性的关系,坚决防止透支思维和极端做法。坚持“兴利除弊”,杜绝“得不偿失”,坚守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在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各项具体工作中,从物资采购到能源选用、从工艺更新到配套服务等环节都要绷紧生态安全之弦,对照“双碳”目标打出提前量宽余量,注重选取绿色环保材料、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减少各类资源损耗、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引导支持各部门、各企业、各方面实施好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让“冰雪文化之都”建设在保持环境质量安全前提下凸显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品质特质。坚持“有占有补”,杜绝“只借不还”,坚守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冰雪文化之都”需要冰雪产业、冰雪景观、冰雪符号等物质性元素承载,也需要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情怀等精神性文化元素标识,在挖掘利用这些元素过程中,要树牢“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注重冰场、雪道夏季生态植被修复,对于无法修复的可借鉴“占补平衡”模式进行异地修复补偿,降低各类冰雪景区、冰雪运动场馆及冰雪体育训练设施对植被的累积性负面影响。相关场馆设备设施周边存在野生动物集中栖息繁衍区域,不能因建设这些基础设施阻断迁徙通道、屏蔽活动空间,最大程度减少冰雪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坚持“宁严毋宽”原则,对噪声污染、水土保持等进行上限控制,让“冰雪文化之都”建设成为全省打造“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的先锋和样板。
  深入践行开放发展理念
  唱响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国际声誉
  哈尔滨是一座开放之城,其开放特质源于历史、显于现实、昭示未来,打造“冰雪文化之都”需要开放基因的赓续传承。依靠开放找差距补短板。挪威、德国、美国、瑞典是冰雪体育强国,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也是冰雪运动强国,这些国家在举办国际冰雪赛事、冬季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冰雪课程普及训练等方面基础厚、实力强、经验多,很多成型模式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化运用,以弥补我们在传播冰雪文化、普及冰雪运动、举办冰雪赛事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差距和服务差距,推进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转型、运营管理模式变革及配套服务能力提升。凭借开放强底气增实力。探索开拓“中蒙俄经济走廊”冰雪板块,畅通“一带一路”建设冰雪通道,推进冰雪运动走出去、冰雪产品卖出去、冰雪文化传出去,扩大国际冰雪经贸往来,对接中亚东北亚欧美地区冰雪产业强国冰雪大市,探索开拓“冰上丝绸之路”国际跨境冰雪旅游线路,以技术引进、外资引入等方式吸引外来战略投资者,鼓励支持市场主体跨国经营,做大做强冰雪装备器材、冰雪运动服装护具、冰雪文化创意等产业。同时,以冰雪为媒构建平台、集聚资源、拓展市场,提升哈尔滨在国际冰雪产业市场上的知名度影响力。通过开放提声誉作贡献。精耕细作举办好中国杯国际冰盘公开赛、芬兰蒂亚滑雪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加大更高层级国际性冰雪体育赛事申办力度,拓展“冰城”国际美誉度,让品牌优势焕发新的生机、绽放新的活力。高标准筹建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通过冰雪体育外交增强合作互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冬奥故事”和龙江“冰雪故事”,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夯实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群众基础
  共享理念从覆盖面而言,要全民共享。以共享理念引领“冰雪文化之都”建设,实质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赞成和支持为前提。想问题、作决策要想着群众,抓重点、求突破要依靠群众,制定发展冰雪经济的举措、推进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组织冰雪体育赛事的申办、加强冰雪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都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百姓心为心,赢得人民的赞成、拥护、支持和配合,把“冰雪文化之都”建设的原动力植根于群众中。以人民参与和热爱为路径。围绕群众冰雪产品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加大便捷性高、适配性强、趣味性浓的冰雪产品供给,精心搞好冰雪文化活动策划,开展全民上冰雪系列活动,组织冰雪摄影、冰雪绘画、冰雪文学创作等展现冰雪风貌、传播冰雪文化的赛事,提高群众参与度。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利用新媒体资源,大力营造全民喜爱冰雪、亲近冰雪、享受冰雪,全城以冰雪为荣、以冰雪为乐、以冰雪为魂的浓郁氛围。以人民分享和体验为目的。“冰雪文化之都”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把心系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贯穿于“冰雪文化之都”建设中,为百姓办更多好事实事,让市民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享受冰雪文化成果、体验冰情雪韵乐趣、共享城市发展荣光中增强精神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