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加强创意文旅纪念品开发推广助推“创意设计之都”建设调研报告
文章字数:3896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王惠燕

  哈尔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打造“七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为今后五年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锚定了方向。创意文旅纪念品是蕴含着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兼具文化性、创意性以及经济价值,对于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传播地域文化、增加旅游收入,打造“创意设计之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发展特色文旅纪念品的现实意义
  (一)助推哈尔滨“创意设计之都”建设的需要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增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主体活力,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扶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科技应用水平,推动旅游商品提质升级。今年5月,我市出台的《哈尔滨市“创意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发展“设计+特色文旅”……打造哈尔滨文旅精品原创伴手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发挥哈尔滨市特色资源优势,提档升级文旅创意设计产业,推动哈尔滨精品原创文旅纪念品发展,助推哈尔滨“创意设计之都”建设。
  (二)具备提升地域经济价值能力
  特色文旅纪念品在整个旅游消费中占比较小,往往旅游环节中容易被消费者所忽视。但由于单次消费额不高,并且可以多次、多个消费,文旅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实际产值并不低,在整个旅游产业经济链中占比颇高。而且随着近年来网络传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文旅文创纪念品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游客群体,还可以通过实体店、网络扩散到更多对产品文化感兴趣、产品功能有需求的客户群体,具备提升地域经济价值的能力。
  (三)具有传播地域文化价值能力
  文旅文创纪念品虽然是一种商品,但是它除了具备商品的一般属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一般来说,文旅纪念品是一个地域的特色象征,凝聚了地域的自然、历史以及精神文化,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加强文旅纪念品的创意设计,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既是对其使用价值的补充,也是地方特色文化在当下的创新运用,有助于地域文化走入受众的视野与心中,成为地域文化的承载体。
  二、哈尔滨创意文旅纪念品市场发展现状
  为了解哈尔滨市文旅纪念品市场发展的情况,本次对于文创纪念品市场调研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通过对网站(包括去哪儿网、携程网以及小红书和抖音等)上哈尔滨旅游文旅纪念品的相关推荐信息的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哈尔滨旅游信息主要以美食推荐为主,文旅纪念品提及较少。仅有的文旅纪念品推荐中,提及率较高的为俄罗斯特色商品,包括梳子、镜子、套娃等传统物品以及大列巴、红肠等特色食品,还有俄式建筑明信片,缺少俄罗斯特色以外叫得响、有影响力的特色文旅纪念品。
  在线下知名景点旅游纪念品售卖情况的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文旅纪念品定位不清。文旅纪念品开发设计缺少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市场定位不清,产品“同质化严重”“基本都长一个样”,缺乏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有些商贩甚至售卖广西、云南地方特色纪念品。二是文创纪念品缺乏创意。目前,市面上的哈尔滨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意特色,产品生产理念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力,难以拉动旅游经济。这与市场上缺乏专业人士从事文创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流程没能形成规模有关。三是质量较差,很多旅游景点出售的纪念品是由小商贩经营的,经营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没有办法开发出质量更好、更有特色的文创旅游纪念品。
  三、促进创意文旅纪念品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文化
  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及核心竞争力是地方特色和文化,创新设计要有文化、讲故事,传递文化信息,使文创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形成个性文化符号,注入到旅游纪念品中。所以我市要深入挖掘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抗联文化、北大荒文化、工业文化等红色文化,欧陆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等现代文化,提取创意设计元素与文旅纪念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小物件”传递“大文化”,体现出本地的内涵和地域特色。
  1.对于非遗文旅纪念品的开发
  对于非遗文化纪念品如鱼皮画、麦秸画、剪纸、乌鱼绣、靺鞨绣、桦树皮画等非遗产品的设计,除了传承非遗技术创作之外,还要不断创新,将特色文化元素、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提高设计品位。充分调查游客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强非遗文化纪念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另外,要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如在热门景点开设体验店,通过动手制作、游戏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工艺、习俗等文化的魅力。
  2.欧陆文化文旅纪念品开发
  对于带有欧陆文化风格纪念品的开发,首先要保持原汁原味,鼓励俄罗斯优质商品店提档升级,规范价格,提升品质。二是打造特色体验店,如“大列巴面包主题工坊+购物”“红肠制作体验店+购物”,让游客在购买纪念品的同时,增强趣味性。第三,对俄式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增加纪念品的文化附加值。如提取包括索菲亚教堂等知名欧式建筑元素,打造IP品牌,将品牌符号融入帆布包、运动短袖、帽子、丝巾、围脖等便捷携带的日用品设计。
  3.冰雪文化文旅纪念品开发
  冰雪文化是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中长期流传下来的以冰雪为载体,具有冰雪符号特征的文化传统。作为冰雪旅游纪念品,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冰”“雪”主题,要与冰雪旅游相呼应,围绕“冰”“雪”元素进行开发设计。除了在包装样式上变换花样,更要与市场相结合,以创新为导向,在纪念品的设计主题、外观、材料、工艺、色彩等方面能充分表达出哈尔滨冰雪文化。另外,打造“冰雪文化+热门IP”强强组合,扩展冰雪文化外延。如冰雪大世界的有效尝试值得推广,2018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与《王者荣耀》协作,一起开辟《王者荣耀》冰雪真实场景,并在冰雪大世界景区内建立了首家线下冰雪王者概念周边店,游客能够在店里买到《王者荣耀》和冰雪大世界的联名限量周边,冰雪雕刻艺术与国民游戏IP强强联手打造文创景区,并出售联名纪念品模式值得继续探索。
  4.绿色食品文旅纪念品开发
  哈尔滨得天独厚的黑土地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并在全国享有盛誉。我市可以深度挖掘农业产品特色,坚持“绿色、安全、有机”的制作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食品纪念品品牌。推动创意设计在绿色食品、纪念品的包装、功能、品牌甚至文案方面应用,通过创意设计深耕品牌形象。可以借鉴“掌生谷粒”文创农产品发展路径,通过塑造“天然优质农产品+特色包装+暖心文案”的方式成功打造优质的农产品品牌。这种通过创意设计带来的文化附加值,既传播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又让购买礼物和收到礼物的群体除了品尝绿色农产品之外,感受到朴素的情感。
  (二)加强品牌打造和专利保护
  第一,政府给予文创产品研发设计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模式,成立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和创意品牌运营中心,鼓励创意文化企业加强文创品牌的打造能力。系统挖掘、打造和推广根植于地方特色的IP形象、故事和产品,构成完整的衍生品概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根据品牌主题和调性设计整个流程,从挖掘文化到设计产品、宣传和销售,将零散的旅游纪念品销售转换为旅游文创品牌的策划和营销。第二,注重产品知识产权的维护。组建针对文创旅游纪念品的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市场的监管与引导,打击盗版、鼓励原创,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专利产权知识和维权帮助及指导。第三,在资金扶持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设立专项的资金,针对文创旅游纪念品产品开发提出专利申请补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提升产品开发企业开发原创文创旅游纪念品。
  (三)加强创意人才引进和培养
  目前我市旅游纪念品开发行业中,只有少数人员是系统受过旅游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的,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所以一方面要注重引进产品开发和运营等高端文化产业设计和管理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培养本土设计人才。可以联合高校、企业,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发挥高校设计教育的资源优势,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融入设计产品研究活动中,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众创空间的培育模式,及时将创意和资源转化为迎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产品。加强“创意设计工作室”“大学生众创空间”的模式建设,把艺术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参与市场竞争,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同时,使文创旅游纪念品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趋势。
  (四)政府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计
  政府要鼓励创意氛围,一方面政府应出台哈尔滨市文创产品标准,建立文创产品公共服务平台,集中政府、产业协会、学校、研究机构和设计机构等力量,完善文创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制定哈尔滨文创产品的文化战略和开发设计策略。另一方面政府要联合本地旅游文化类企业定期举办文旅纪念品设计大赛,激发文化创新创意活力,通过征集比赛、设计定制等方式,让文化机构、设计师介入产品开发,研发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
  (五)加强营销能力
  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力度,一方面政府应系统整合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剧院、汽车站、高铁站、机场等文化和旅游公共空间,打造文创产品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冰城有礼”“礼遇哈尔滨”等公共服务品牌形象的整体推广运营。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作用,聘请专业营销团队为文创纪念品企业提供营销服务支持。通过时下流行的网络平台,特别是流量大、各年龄段群体喜闻乐见的App如小红书、抖音、快手、豆瓣等平台上加大宣传力度,针对不同对象如中老年群体、年轻群体或者高端市场群体、下沉市场群体开展专门推广,提高人们文创旅游纪念品的认知。同时通过宣传有趣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商品推广哈尔滨的旅游项目,吸引潜在客户,打造网红经济。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