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虾兵蟹将”下塘 “智慧种田”正盛
通河县大力发展稻田养殖引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文章字数:1019
  “扣蟹”放入池塘。
  ■杨依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入冬时节,通河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又开始了稻田蟹越冬繁殖,随着万斤“扣蟹”放入池塘,乡亲们为明年的稻米产业发展播下了希望。
  今年,通河县184万亩耕地共收获粮食18.1亿斤,水稻平均亩产达1097.1斤,再创历史新高。在“智慧种田”理念指引下,通河生态稻插上“科技翅膀”,迈上农业现代化之路。
  和谐共生发展智慧农业
  “‘一田双收,两份效益’算是如今乡亲们的普遍认知,农业收入连年提升,腰包越来越鼓,大伙种地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向池塘中撒了一网兜蟹子后,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宋全告诉记者,这几年,通河生态稻大力发展稻田养殖,蟹稻、虾稻、鱼稻、鸭稻遍地开花,农田利用率越来越高,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认准了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4年前,通河县引进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研究部门稻田养殖技术,宋全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大胆尝试池塘越冬稻田蟹、小龙虾,培育“本地苗”,获得了成功。稻田养殖成活率明显提升,产量和收益提升了一大截儿。智慧农业带来增产增收,也推动稻田养殖规模逐年增大。每到秋收时节,捞虾捕蟹成了丰收一景,通河生态稻的名气越来越大。
  科技种田保障粮食安全
  看着蟹苗、小龙虾游入池塘深处,宋全知道今年的这批苗已经扎根,静待安然越冬。等明年水稻插秧时,就能长到鸡蛋黄大小,乡亲们也不用再跑长途去买苗了。过去,乡亲们出省买蟹苗,长途货运花费不低,损耗还大,蟹苗到家能剩一半就不错了,成活率还不高。
  发展生态养殖的稻田,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块稻田都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通过物理方式杀灭害虫;每亩地由二三百只“虾兵蟹将”管着,全天候消灭害虫、活化土壤。稻田养殖还带来了一个明显变化,稻米的饱满度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秋收一结束,粮食就被抢购一空,有的乡亲还提前接到了明年的订单。
  增链延链促进增产增收
  通河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只是通河生态稻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种田为乡亲们打开了一扇窗,当地建立起众多稻田蟹、稻田小龙虾越冬繁殖基地,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本地育苗将通河生态稻的产业链又向上延伸了一环,丰富的育苗种类,让稻田有了更多的选择。
  宋全算过一笔账:每亩有机稻米收益在2000元至3000元,蟹苗的繁育和养殖收益比种稻都高。市农业部门调查显示,消费旺季,每天端上冰城餐桌的小龙虾多达10吨,其中,“本地出品”正在抢占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插上了“科技翅膀”的通河生态稻,迈上一条立体种养、跨界融合、智慧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