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农田“高”建设 “粮田”变“良田”
方正县夯实“沃土工程”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文章字数:1706
  大机械在高标准农田里作业。(资料片)
  马宇兵 李亮亮 本报记者 郝欣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提高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让农田成为农民愿意种的“稳产田”“高产田”尤为重要。
  近年来,方正县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要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2022年,方正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规模4.99万亩,其中,旱田1.07万亩,水田3.92万亩。待今年年底完成本年度建设目标后,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将达到60万亩。
  抢抓黄金期
  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11月9日,在高标准农田项目方正县天门乡新兴村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施工进度。不远处,大型机械往来交错,进行渠道开挖、路基整形和平整、积土填方压实作业,现场机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看着平整好的4米多宽机耕道,方正县利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景山喜上眉梢:“机耕道的修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前大型机械只能在一条道上行进,现在机械设备可以‘任我行’,想下哪块地就下哪块地。”
  “秋收后、上冻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期。今年,我们天门乡的黑河口村、新兴村、太平村在秋收后都在加紧施工,全力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天门乡人大主席王宏光告诉记者,建设高标准农田主要以“大破大立”的方式进行,对农户分散种植的耕地统一规划、平整,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条块杂乱等问题。
  “项目完成后,我们乡的田间道路通达率将达100%,水资源利用率预计提高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计提高18%。”王宏光说。
  建设有标准
  农田“高”在哪儿?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安全的“沃土工程”,是落实“藏粮于地”最为直接的举措之一。但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标准是什么?
  方正县农业宣传教育和项目服务中心主任朱坤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模适度,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备,土地比较肥沃,与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至20%的产能。由于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
  为了更好地规范、指导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并于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可遵循的国家标准。
  记者梳理发现,《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涉及的8个方面作出规定,包括田块整治、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土壤改良、科技服务、管护利用。同时,明确量化指标,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机耕路宽度宜为3至6米,平原区道路通达度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
  农业现代化
  为端牢“中国饭碗”添底气
  对于黑土地上的耕耘者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收成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增产增收帮助很大。”天门乡水稻种植户张有国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升了种粮抗风险能力。田地里阡陌纵横,田间道路进行了硬化,建好了更先进的灌溉渠,实现了“节水、节电、节地、省工、省钱”的目标。“如今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路好走,产量得到很大提升。”张有国说。
  “以往秋收是一年最吃紧的时候,如今地块相连,农机敞开跑,种地轻省多了。”方正县广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刚说,“全程机械化作业,也让每亩地种植成本下降了很多。”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提高了土地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产出效益。
  “保护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得稳明天的饭碗。”记者在方正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下一步,方正县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户收入,全面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向着又一年丰收昂首前进,为哈市打造“现代农业之都”贡献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