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小车间”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方正县以企业带动产业升级,让更多村庄和农户享受发展红利
文章字数:1724

  玉米面条生产线。

  马宇兵 杨洪亮 本报记者 郝欣 文/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走进方正县宝兴乡永兴村,村企乡依食品厂内处处是忙碌景象。厂区前,工人们正忙着把刚下线的玉米面条产品装进包装箱,百余箱产品整齐码起两米多高,等待运往全国各地。车间里,生产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村民经培训后走上生产线,成为产业工人。“人歇机器不歇,可咱村的面条还是供不应求。”乡亲眼神里透着兴奋。
  紧抓“两头两尾”,村企焕发活力。如今,乡依食品厂的玉米面条产品在几家直播带货平台成了“网红”,回购数量激增。“每天生产近10吨,还常常卖断货。”厂长刘红光激动地说。
  小小村企激活“一池春水”
  “回乡创业,这条路走对了!”作为村企“掌舵人”,刘红光是哈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5年前,刘红光在县城经营着一家小有名气的馒头店。随着精准扶贫政策推进,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相中了他的面食好手艺。“乡亲种植的好玉米需要一个出口,我们支持你回乡建厂,牵头搞食品深加工。”驻村工作队队长的一番话让刘红光下了决心。
  2017年,乡依食品厂正式成立。在乡、村两级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刘红光购买设备、研发产品,反复摸索后,“乡依牌”玉米面条成功面市,优良的品质让“乡依”产品迅速打开市场。
  为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方正县委、县政府也给这个刚起步的乡村企业提供了强大助力,利用电商平台为“乡依”好产品背书。县委副书记于彦波多次在县域推广活动中当起“带货主播”,积极向全国消费者推介“乡依”好产品。
  “乡依”玉米面条产量迅速提升到每天4吨,厂子的效益和名气日益提升。正当刘红光有些小满足时,一件事给了他不小的“打击”:当时,一家慕名找来的企业带来了订单,10天要200万元的货。对于这个“小门脸”来说,这可是两三个月才能备齐的货,产能不足,无奈只得放弃订单。于是,村企扩建提上日程。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乡依”建起了新厂房,还从河南引进了全国领先的玉米加工设备,产能一下子翻了几番。
  小小村企激活“一池春水”,改变了村庄。从卖原粮到卖产品,村里的玉米身价倍增。乡亲们也越来越理解啥是“农头工尾”,见识了电商的力量。50余名村民经过培训后走上生产线,成了产业工人,月薪最低都在3000元以上。
  创新为村企发展插上“翅膀”
  不仅有新厂房、新设备,更有新产品、新技术。在“两头两尾”搭建起的产业链条上,创新成为乡村企业起飞的“翅膀”。
  “我手里拿的就是最近刚刚研发成功的新产品——玉米干面条。”刘红光告诉记者。“为了追求口感,市面上销售的玉米面条水分含量高,而且要求冷链运输、冷藏保存,运输和储存成本也很高。我花了两年时间,终于研发成功玉米干面。口感好、无需冷藏,常温下保质期可达180天。”刘红光说,新品玉米干面条不但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还免去冷藏环节,为经销商降低了储存和销售成本,一举多赢。
  过去是挺好卖,现在是抢着要。创新让村企进一步拓宽销路、打开市场。“乡依”玉米面条不仅在网上热销,还摆进哈市的比优特、好百客等连锁超市货柜。
  “村企有能人,村里的农产品也高大上起来,自然成了抢手货。”进村谈合作,城市经销商们也为乡企点赞。
  “乡依”样本可复制推广
  最近,除了盯紧生产,刘红光总爱到田间地头转转。看着一片片玉米成熟,即将收获,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有了好原料,才能做出好产品,玉米面条品质更有保障。”他说。
  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市场餐桌,“两头两尾”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年初,乡依食品厂与宝兴乡农户和种植合作社签下7000亩的胶质玉米订单。“这实现产业、企业、农户多赢,首先,订单种植带动全乡种植结构的优化,原来种植粉质玉米的乡亲们换种品种更好的胶质玉米;其次,为企业发展赋能,食品厂不出乡,在家门口就有了充足和优质的原料;最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乡亲们的玉米再也不愁卖,年年都能拿到食品厂的订单,企业收购价比市场均价更高。”宝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鞠放告诉记者。
  村企“乡依”的成功,为哈市农产品实现高附加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有效路径。记者在方正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下一步,方正县将继续培育和扶持乡镇龙头企业,促进乡村振兴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以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让更多村庄、更多农户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为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贡献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