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冰城有个南果园 热带果蔬满枝头
宾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乡村特色种植业注入新活力
文章字数:1465

  温室里高大的香蕉树。

  律涵中 本报记者 郝欣 文/摄
  8月,走进宾县永和乡的“百果园”种植基地,这里与北方温室截然不同,俨然是“热带雨林”。宽敞的智能温室里,草莓、紫玉兰、杨桃、香蕉、木瓜、黑钻苹果……特色瓜果长势良好,一派丰收景象。
  “与咱北方常见的温室不同,这里施用的全是秸秆发酵的有机肥,种的都是北方难得一见的南方果蔬。”基地内正在忙碌的果农们告诉记者。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种植基地搭建起“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南方热带、亚热带多个品种果树引进冰城。龙眼、枇杷、芒果、黄金山竹、莲雾、桃金娘、黄皮、无花果都已成功开花结果;桃、苹果、软枣猕猴桃等品种也已引进大棚和露天种植。“生态循环农业”为乡村振兴打开了一扇优质和绿色的“发展之门”。
  科技“含金量”十足
  串联起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别小瞧这个‘百果园’,这里是宾县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含金量’十足。”永和乡党委副书记丁云鹏告诉记者。
  示范园区由宾县和裕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公司总经理王国庆是宾县当地人,曾多年在外经商。当他回乡看到“无处安放的秸秆”现状时,萌发了利用秸秆资源种植果蔬的念头。
  2017年,该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建起这片“百果园”。王国庆投资1000万元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引进了两套先进的智能膜发酵装置,实现秸秆资源再利用。“引自德国的智能膜处理技术,只需7天就可以完成350立方米粪污和秸秆无害化处理。这两套装置每年可将3万立方米粪污、1万立方米秸秆变成1.5万吨有机肥。”王国庆向记者介绍。这两套智能肥料发酵装置解决了附近3个村1083头牛、3843头猪的粪污处理难题,实现了粪污和尾菜、菌糠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而且有机肥加工厂能达到清洁生产。
  除了生产有机肥,该公司还利用蚯蚓生物和高温好氧堆肥技术生产蚯蚓肥,进行废弃物的处置和处理。1吨蚯蚓每天可处理产生1吨有机肥,目前已引进了近5吨蚯蚓。每年处理粪污量约2万吨、食用菌糠和蔬菜尾菜8000吨、农作物秸秆4万吨。每年可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2万吨、高附加值蚯蚓有机肥1万吨,生产出的肥料每吨销售价格在400元至1200元,每年产值达1600万元。多功能生物有机肥主要用于黑土地地力提升,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
  以高校作为技术依托,“百果园”实现了变废为宝、生态循环、沃土肥田,搭建起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南国果园扎根冰城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园区内的土地原本并不肥沃,用上有机肥后,很多果蔬都长蹿了。”王国庆说。肥沃的黑土地滋养出更为优质的水果品种。目前,在400亩的园区内主要种植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落叶果树,还出产浆果和坚果,仅水果就有120余种。在这个生态园里,能看到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果蔬,比如红宝石土豆、黑金刚土豆、黑钻苹果、黑梨等。
  示范园利用6个多月的冬季休眠时间,采用多种防寒及休眠技术,使南方果树开花结果,在北方严寒的冬季依然能花开满棚。
  王国庆说,该模式将南果北移种植和养殖相结合,改善、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在永和乡初步构建我省第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对今年的建设目标,王国庆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示范基地的示范功能,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至2个村屯发展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加大实施力度,实施效果辐射1至2个乡镇。继续筛选和示范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以“公司+农户”模式进行推广并扩大种植面积。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