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抓牢“农业芯片” 端稳“中国饭碗”
通河“育婴式”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文章字数:1133
  培育基地内稻种长势良好。
  王磊 杨依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冰城六月,农田进入夏管期,在通河县乌鸦泡镇农业园区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示范基地,精细管护工作已经开始。俗话说,好种长好苗,好葫芦出好瓢。基地负责人说:“只有手握品质优良的稻种,抓牢‘农业芯片’,才可能种出好稻米,为持续端牢‘中国饭碗’作贡献。”
  手指着一片被围栏保护起来的十几亩稻田,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鹏飞告诉记者,这里培育的是“通稻香”系列三个稻种,每年拿到海南崖州进行加代繁殖,十几年的“北育南繁”共获得了2000多份“材料”,稻田内插着密密麻麻的标签,记录着每一株稻的信息,说这是“育婴式”管护一点儿不过。
  与其他稻田不同,这里的稻苗采取单棵插秧。付鹏飞说,这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稻种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样稻苗分蘖更快,长势也更好。稻种繁育必须采取人工插秧,这块田插秧就花了几万元人工费。
  “要说育种难,投入大只是一方面,能不能成功靠辛勤付出,更得看运气。”付鹏飞说,眼前这十几亩稻田产下的稻种,最终能拿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的只是极少一部分,选种的时候用的不是镰刀,而是剪刀,甚至可以说能剪到几个性状优良的稻穗就算成功了。
  为了掌握每年新米的食味值变化,付鹏飞想出了一个办法:请人品尝。合作社选定了几名不嗜烟酒的女性作为“鉴米师”,她们是新米的第一批真正食客,米饭在舌尖一打转,软糯值和检测的相差无几。付鹏飞认为,实验室分析化验结果更精准,但对于“食味值”品尝更直接,新米所带来的唇齿留香,必须得靠“吃”来把握。
  “通稻香”系列三个稻种涵盖圆粒、长粒、小长粒三种米型,利用功能基因组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实现香米、软米、糯米家系导入,塑造了全新的食味值,以增加水稻抗性、提高亩量,来破解稻种衰退“卡脖子”问题,从而树立“生态稻米”品牌。
  在通河县清河镇清河村的吉地原农科生产加工场区,水稻育种工作也在忙碌进行,这里的旱稻新品种瞄准的是功能米市场,以胚芽米为拳头产品的稻米加工产业链正在延伸拉长,通过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推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
  近年来,通河县贯彻落实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培育通河地域的水稻优良品种,引进“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开展水稻优良品种培育,加快培育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的优良稻种。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团队,培育适宜通河县种植的水稻品种。今年,通河县有两个品种参加了全省公益水稻新品种比试,此外还有6个新品种参加了示范展示。
  去年,通河生态稻米产业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公开征名活动,最终定名“通稻香”系列,稻米拳头产品正在逐步形成。下一步,通河县将继续推进统一品种、统一肥药、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原则,对接“两头两尾”,加快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