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统筹把握五对关系扎实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邢泽玮
文章字数:454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这个论断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一以贯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可视性成果和标志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但是精神生活的发展是否存在着与物质生活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呢?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要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统筹把握好以下五对关系。
  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关系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个方面,现实中的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必然决定精神生活层次,精神生活质量也不必然限制物质生活进步,这种相对独立性反映在社会总体和单一个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就会存在两者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辈们以精神世界的富足抗争物质生活的贫乏,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革命事业。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少数人以精神世界的腐化堕落换取物质生活的充裕,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精神生活却日渐空虚。究其原因,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层次与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标准,物质生活的变革直接受制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当物质生活的发展受到局限时,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变革的意义更加突显;二是当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因素引入经济社会发展,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精神生活发生物化和异化,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不断挤压精神生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两者步调一致向前进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体现出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物质生活的改善为精神生活的提升夯实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精神生活的底线,而精神生活的富足为物质生活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质生活的高线。当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相协调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却又是共同富裕难以规避的必经过程,我们强调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衡协调共同发展,就是要发挥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最大程度地推进共同富裕的效率与进程。把握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先富带后富”“先富带共富”的引领力,使物质生活富裕的个人和群体精神生活的层次和质量不断跃升,使精神生活富裕的个人和群体物质生活的层次和质量不断跃升,带动物质和精神尚未富裕的个人和群体共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理想信念和社会文明是精神生活的不同维度,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文明进步既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又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互为支撑。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总的来说,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文明进步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体现了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确定的一系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举措与要求,都在遵循并反映着政党价值观和国家意志,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就是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进程,公民在接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育过程中加深意识形态认同,又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续式发展。把握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要扎实推进全民性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推动构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捍卫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按照人口构成和产业模式,现代社会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场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不分户籍、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共同富裕,协同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扎实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城乡关系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曾经几度扩大城乡发展差距,而城市与农村作为具有不同文明形态的两个文化实体,两个场域内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进程各不相同。当前党中央提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会随着城乡关系的重塑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协同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尊重和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等问题,有助于城乡良性互动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进步。把握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打破城乡二元割裂造成的传统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平等享有文化权益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同等需求,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建设,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在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档升级。
  文化繁荣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和显著标志,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是一个双向度传递渗透多元意识形态的过程,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了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了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因此,必须统筹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作为互联网中的现实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疆域,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保障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要加强网络生态德法兼治,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应对机制,疏堵并举,保护建设性网络言论自由权利,追究破坏性网络自由言论责任,以网络文明建设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
  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治理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以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等更为主观、深层、潜在的考察要素进行衡量的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难以做到如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线性或指数级的提升,不同于物质生活水平可以依据某些指标作为参照系进行测度,精神生活水平最终要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评判标准,这就是说,虽然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都是相对概念,但是物质生活水平可以量化,物质生活质量存在高低之分,而精神生活水平难以量化,精神生活质量存在优劣之分,“治理”的理念和手段就更加适用于精神生活领域,保障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领域的治理。社会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社会文化健康化,集中表现为精神生活过度世俗化、物化、失序化的精神生活异化,是牵制精神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造成了精神生活领域一定程度存在的低俗、庸俗、媚俗,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文化运作商品化、文化工业产业化、文化形式快餐化、文化内容肤浅化,这些症候使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处于亚健康。加强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领域的治理,要将自我治理、社会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深化对道德领域、诚信缺失、网络空间、文艺生态、乡风民风、党风政风突出问题的治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树立新风正气、祛除歪风邪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巩固优化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为扎实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